第四百五十九章 兵临沈阳(第3/4页)

长春要到铁路发明后,随着罗刹人和倭国人在东北乱修铁路,最后需要一个连接南满北满铁路的枢纽,才催生了长春这座完全新生的城市。

在铁路出现之前,松嫩平原上的政治核心,就只有吉林,那里驻扎着宁古塔将军,历史上要再过几十年才改名叫吉林将军,而治所也会随着满清对东北的开发、渐渐往后世的牡丹江一带移动(历史上有新旧多个宁古塔,地方一直在变)

豪格听了双方的言论,一时还举棋不定。

从安全性来说,保存实力确实是最重要的,全族就那么三万满兵了,老弱妇孺二十来万,根本伤不起。

满清统治下的辽东汉人人口,原本就有一百多万,后来清朝放弃关内时,又掳掠了六十万人口过来。后来又损失过一些,比如宁远锦州等地被端就各自少了几万人口,这次锦州又被攻破又是几万人丁被掳。

但不管怎么说,满清治下加起来还有一百五十万左右的汉人。

不到三十万的满人要统治一百五十万汉人,已经超过一比五的比例了,满人男人数量还尤其少,这局面本就岌岌可危,再跟明军打一仗硬仗,那简直就是坐在火药桶上。

可是,如果不战就放弃广宁,海州,甚至放弃盛京,又实在说不过去,大清好歹也是一个帝国,是称帝的,哪能不战就放弃祖宗龙兴之地呢,这比放弃北京城还难以接受。

当初大明都能君王死社稷一下,北京丢了的时候崇祯还殉国了,他大清以尚武闻名,能比大明还怂吗?

豪格犹豫的同时,却不防清廷内部还有一些对他不满的人,也想推诿塞责,保住朝廷体面。只是那些人也都以大义名分说事,请他带领王师出击抗击、拒敌于辽河以西。

而顺治帝福临,如今登基也十年了,今年十六岁,虽然母后被处死了,但他这年纪差不多也能亲政了。过去三年的休战,让福临和亲大哥之间的隔阂也渐渐变深。

只是顺治毕竟长于深宫,就算接受过治国教育,那也仅限于文治,而且只是理论层面的。要说打仗知兵,那比大哥豪格还是差太远了,所以顺治对军队的直接掌控,至今还是不怎么样的。

这次面对朝中争吵,顺治难得发表了一下自己的意见。他也不敢跟大哥直接闹矛盾,从头到尾只是拿大义名分说事,希望豪格可以统领天下之兵,救国于危难之际。

豪格既然掌了权,被道德绑架得下不来台,只好跟嫡系心腹密谋商议,最后定了一个计划,假装硬着头皮出兵迎击了。

他带走了盛京周边大部分的主力部队,还有细软财物和精良装备,拖拖拉拉前往广宁。但在豪格抵达之前,明军李定国部就渡过了辽河,攻破了广宁,在广宁又歼灭了清军满汉兵数千人。

豪格只好“迫不得已”假装退守海州,但实际上并没有沿着辽河岸边扎营布防。

海州的城池是并不濒临辽河的,一般要在海州设防防止敌军逆辽河而上直插盛京,就得在河边沿河扎营、跟海州城池成掎角之势。

豪格把辽河岸边的要道让了出来,这就等于是给明军直接绕过海州、直扑盛京的空档。

吴三桂一看,觉得这是豪格使诈,说不定想诱敌深入、然后再断明军后路,所以想先攻海州,一步步拔除沿途两侧的危险,最后再直扑盛京。

但李定国敢于冒险,而且他通过战前的侦查,以及对当地百姓情报来源的梳理,确认了豪格带走了盛京大部分主力部队来迎击,所以盛京城内肯定空虚。

于是李定国就仗着明军有水师之利,大船可以掌握辽河的航行权,哪怕孤军深入被断后、也可以确保走辽河水路退回来,不至于有大的风险。

李定国就带了三万人,跟北线绕草原而来、走辽河上游的明军,南北对进,经过短短五六日的轻兵疾进,直插盛京城下,先以第一批赶到的骑兵包围了盛京各门,然后又下寨固守待援、花了几天等步炮兵坐船赶到、彻底扎稳攻城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