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南大毕业等于举人,研究员等于进士,院士等于翰林(第3/4页)

所以,朱树人就以“时代变了,如今已是科学时代,大炮面前,所有城墙众生平等。未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南京城内土地狭小,新学无需设在城内,不必在意城墙保护”为由,果断要求在城外设学。

确定要在城外大肆圈地后,又有人顺势建议就在江宁镇上设学,因为南京西南郊一直到马鞍山,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所和博物院、重工业厂矿了,很适合作为理工科配套。

但朱树人再次否定,他语重心长跟其他朝中重臣解释“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差异。大明科学院和江宁、马鞍山那堆厂矿、研究所,说到底还是勤能补拙,靠实干试错推进科技进步的,缺乏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基础。

所以,搞基础理论研究,需要的是相对清净的环境。不被产业界的杂音干扰。科学院和各大研究所已经有了自己的定位了,南京大学没必要过去凑热闹。

于是最后一番核算,南京大学被设置到了南京城的另一侧郊外,翻过紫金山区后,在城东远郊仙鹤山的平缓丘陵地带另外征地建造。

这个选择,其实也很正常。因为按照历史的惯性,平行时空那个后世的南京城,一共也就三大片区的大学城,江南的有仙林和江宁,江北的有浦口。

而这个时代长江上没有大桥,渡江太不方便了,所以浦口肯定是直接排除了。江宁又作为了应用技术和实验试错的基地,那么南大也就只好放到后世的“仙林大学城”了。

只不过,这地方在明朝的时候,地名肯定不叫“仙林”,而是分别称为“仙鹤山”和“放鹤林”,是后世合并简称了。

反正城外的丘陵旱田不值钱,朱树人大笔一挥,甚至都不用征地,他直接把内务府在仙鹤山的皇庄拨出了几千亩地,作为南大的建校一期用地。

当地环境林木丛杂,很是幽静,开荒过的田地其实也不多。大学第一期办学,人员规模也不大,朱树人就吩咐不必过度破坏林木,直接挑选树林当中的空地盖房子办学就行了。等以后丘陵旱田盖满了,再考虑多圈地或者伐林。

朱树人这么决定,显然也是受后世教育的影响。他后世也去哈佛和MIT旅游参观过,那些大学连围墙都没有,直接在树林里有一搭没一搭的盖房子,环境还幽静不少。

大学真正的价值在于大师,而不是大厦。

考虑到盖房子和配套设施需要时间,而且教学团队的磨合、同事的互相熟悉也需要时间,那些“外教”也得先恶补汉语。

朝廷最终把南京大学的正式开学时间,定在了小康八年的元宵节后三天,也就是正月十八。而小康七年这最后几个月,就先用来做上述的事情,算是“大学筹备期”。

与此同时,礼部也即将在今年的秋闱之后,额外组织一场“南京大学入学招生考试”,乡试秋闱是九月份,这个入学考试就放在农历十月半,错开时间让礼部能协调人手。

考完后十月底会放榜,排名在前几百名的,就可以进入南大首届就读了。参考资格是只要有秀才、监生功名,或者更高的,都能来考,

但考试的内容只考数理化,加上一篇实用的申论,选题还是偏向工程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算是给写惯了八股文的人一点亲切感和遮羞布。

不过申论的分数只占到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相当于高考作文,所以如果数理化太差,只有申论写得好,也是不可能录取的。除此之外,其余四书五经的文科内容就完全没有了。

这个考试科目的内容设置,当然让很多只学四书五经的士子不甘心,但听说今年的考制只是试行,以后几年还会逐步调整。

而且考虑到今年是突然袭击,虽然大多数人数学成绩不好,物理更是完全没学过,但别人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