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让皇帝自发产生迫切感(第3/4页)

而因为在科学院的研究所里,不便于展示挖矿提水的活儿,所以这台蒸汽机的动力输出端倒也没跟汲水泵来演示,而是在朱树人的亲自授意下,在过去这半个多月里,临时改装了一台实验款的、纱锭数量最多的小宛纺纱机。

传统人力的小宛纺纱机和缫丝机,如今普遍可以做到同时牵引五个锭甚至八个纱。其中五锭的纺纱机,早在崇祯十六年时就造出来了,八锭的也是隆武二年的老型号了,距今都过了足足二十多年,早已在全国全面普及。

再往后,科学院其实也一直有鼓捣纺纱机和缫丝机、织布机的后续改良。

甚至董小宛本人年纪大了之后,没什么男女方面需要侍奉朱树人的,从四十岁那年开始,董小宛也渐渐闭关潜心,回去琢磨她少女时代家里开绣坊那点技艺。(董小宛只比朱树人年少三岁,所以现在也已经是五十岁了,年老色衰闭关琢磨织机已有十年)

所以,后续二三十个纱锭,甚至更多纱锭结构的纺纱机,也都有陆续造出来,只是缺乏市场的检验。那些二十多个纱锭的,好歹可以用于水车动力驱动的纺纱机,再多的话,水车动力输出不够均衡,很容易出故障,也就只停留在测试原型机的层面。

这个机械研发速度,严格来说也不算快。在平行时空的西方历史上,珍妮纺纱机在最初诞生后,从五个纱锭走到三五十个甚至更多纱锭,也同样花了几十年。后续都只是工程磨合和机械优化的活儿,并不存在质变。

而如今,罗伯特·胡克造出了纽科门蒸汽机,这总算为超过三十个纱锭的纺纱机,提供了用武之地的动力源。

此时此刻,在皇帝朱慈煜和其他阁臣面前的,就是一台胡克造的蒸汽机,在输出端拖了一台董小宛亲自造的最新48锭并行纺纱机。

在蒸汽飞轮的动力驱动下,48个纱锭的捻绕速度运转得非常均匀、平稳。

没有出现水车动力纺车动力输出忽大忽小、一旦力量变化过快,部分纱线短时间内张力变化太大,就容易崩断的故障。

朱慈煜完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就是如果倒退四十年,倒退到崇祯十年左右、他出生前十年,当时的纺纱女还得手绕纱锭。

而现在一台蒸汽机拖一台最大号的小宛纺纱机,只要给够水和煤,就能自动生产、抵得上四十年前五十个民女的纺纱生产力了。

这可是一种只要煤够水够、就能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生产的力量!

为了保护和强化这股力量,为了让这股力量继续自我进化,大明确实需要在制度上进行调整和保护。

曾经的《大明律》,曾经的各种已经落后的绊脚石,都必须要调整了。

朱慈煜很想改变,但他忽然觉得,自己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干。于是乎,时隔至少五六年了,他又升起了一股年轻时主动求知的心态,不由自主请教:

“父王,您见多识广,孩儿很想做一些大刀阔斧的改变,让大明的法度适应得了这种力量,但孩儿一时迷惘,竟想不出从何下手。父王能否点拨一二?”

朱树人内心暗笑,这小子果然还是要主动来求教了,那就不是他喜欢说教、爹味太重了。

“过去十五年,前半段我大明改革了税制,进行了废丁分籍为主,提升了工商税的比例。后半段实施了数理科的改革,增加了新的选官选才渠道,办理了南京大学。

如今改钱和改人的法,都推进得差不多了,朝中新学人才渐渐增多,是时候对大明最后最悠久的顽疾进行攻坚了。

眼下应该要改官制,改《会典》,从根子上重新制定《大明新律》,突破当年太祖时定下的‘后世子孙只能法外加例,不能修改原始《大明律》成法’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