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大明有把握同时打赢跟准噶尔和罗刹国的两场战争(第4/5页)

谁知,当时正是小康二十七年夏天,黑龙江水量丰沛,可以通航。

结果罗刹军队全军渡过黑龙江不久,就发现明军的北海舰队,居然早就从枯叶岛和庙街那儿的黑龙江入海口迂回入江、然后趁着罗刹人渡江后过来断其归路。

看着水量涛涛的黑龙江,看着一堆24炮到38炮的风帆护卫舰直接开进内河断绝归路,罗刹军队士气大崩。

明军埋伏在南岸的主力也及时收拢包围网,最后只是付出了伏击战场周边一个县城、几个乡镇被罗刹军破坏劫掠烧毁的代价,就把一万四千人的罗刹远征军主力彻底斩尽杀绝。

这一战着实让罗刹人伤筋动骨,此后数十年再也不敢正眼看觑黑龙江流域,甚至连瀚海周边都不敢来了。明军也彻底就此掌握了对漠北蒙古,以及周边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控制权。

罗刹国内,因为远征军的覆灭,几个重臣也因此被处罚,导致朝堂上狠狠换血了一波,新掌权的朝臣就宣扬不再跟大明正面武力对抗,只派小部队和卖军火、跟噶尔丹合兵一处,争取在中亚和疆地击败大明。

而大明这边,在小康二十八年彻底确定罗刹人不会再在外东北发起攻势,彻底把他们打跑了之后,又休整了一两年,终于对噶尔丹发起了最后一击。

……

而罗刹人到了这个时候,还依然坚定支持噶尔丹,当然不是因为罗刹人有什么高尚的国际注意情操,他们完全是考虑到“如果噶尔丹最后也撑不住了,罗刹国可以从噶尔丹曾经占领的区域上,吞并掉多少土地,能不能把中亚握在手中”。

如果罗刹人不出兵,不跟噶尔丹并肩作战,那么当噶尔丹崩溃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这个便利去伸手分遗产。说到底就是这么简单,还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可惜,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鬼蜮伎俩都是没用的。

小康三十年(1692),最后的总攻开始了。而过程其实没什么好赘述的,因为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摧枯拉朽。

武器技术代差,国运上升期的气势如虹,此前屡战屡胜的心理优势,敌人内部的胆寒和鞑靼其余被征服各部对噶尔丹的宿怨旧仇,一切的一切汇聚到一起。

天时人和都在大明这边,唯独地利和补给难度方面噶尔丹可以稍微占点优势。

噶尔丹打了多年,把鞑靼诸部的总人口,从五百大几十万接近六百万,打到了堪堪只剩四百万。

中亚诸国占领区的人口,加上他原本拥有的青藏地区人口,这两部分加起来,原本巅峰期也一千一百几十万。但是在反复拉锯洗占有的仇杀,以及由此带来的瘟疫、灾荒饿死,从小康二十二年到三十年,八年里连续锐减,现在全加起来只有不到七百万了。

而这七百万里,有两百万是青藏地区的,中亚地区被征服民族只剩五百万。

所以,噶尔丹在最后垂死挣扎时,他手上剩下的人口,已经从巅峰期的近两千万,跌回到只有九百万了。其中的青壮也是反复被抽去当兵,国力可以说耗竭到了极点。

跟大明耗国力,前前后后打了八年,他准噶尔部有这个资格吗?现在的数据,就是他的下场!

经过两年的攻伐,噶尔丹最后重新拉起的号称“三十万草原骑兵”,终于崩盘。噶尔丹本人在小康三十二年(1694)开春时,因为急怒攻心病倒,随后又被想要投降的部下刺杀,将尸体献给大明想要求和。

但大明不会做纵虎归山的事情,要求和就要全部内附、接受改土归流,不考虑只名义上承认大明为正朔的求和,因为鞑靼人的历史劣迹太多了!反复无常不可信!

噶尔丹残部无奈,只好投靠罗刹人,抱团求生。而大明在小康三十二年这一年里继续追击,跟投罗刹的准噶尔兵残部,以及罗刹人纠集到中亚的五万欧洲士兵血战,最终歼灭其大部,残部也都逃回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