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对赚钱更感兴趣(第2/3页)

苏熙贵笑道:“有个四五万两的样子,听小当家的,留了一些存银……其实留不留都还好,这点银子我赔得起。”

相比于苏熙贵的家大业大,随便筹措个几十万两银子还是能办到的。

苏熙贵就算做不到富可敌国,之前几年靠盐场改革,还有黄瓒在北户部当侍郎,以及将大批盐引交给他,令苏熙贵成为大明最大的盐商。

毕竟滩晒法的改革,就是黄瓒搞出来的,生意场上自然会便宜自家白手套。

朱浩道:“十万两还是太少了,要在一年时间内,把银号的规模,发展到百万两级别,三个月内将南北两京体系建立完善,半年左右把银号开到中原各处省会城市,一年内发展到大江南北……”

苏熙贵咋舌:“小当家,要说有野心,还是您更胜一筹,鄙人实在是自愧不如。”

“说这片儿汤话有何意义?咱都是生意人,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没用,陛下在大礼议之事上扳回一城,我估计文臣的反击将要开始,必定会从户部钱粮方面出手,加上之前酝酿的河工账目,户部和工部的自查也快要结束。”

朱浩分析了当下局势。

苏熙贵笑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小当家深谋远虑。”

朱浩打量苏熙贵,总觉得这货今天有点不太对劲,恭维他的话很多。

“一百两银子,按月息一分,或是年息两分,扣除给出去的利息,一年的收入不过才十万两的样子,还是太少了,现在朝廷有何用度,一年开销怎么也要个四五十万两银子,才能对大明经济起到刺激作用……”

大明到中叶后,南美洲的白银开始逐渐流入,银价逐步下降,白银成为市面主要流通货币。

朱浩入朝后,留意过大明历年开支,虽然大明的账目没有算总账的习惯,但单以太仓银出入来算,一年大概有三百万两左右,粮食调度多归于地方仓储,地方税收所缴纳的也都是以市价兑换白银来上缴太仓。

照此推算,到正德末年,朝廷一年的开支,折白银,不会超过五百万两。

其中九边调度占到了四成到五成,战乱年景甚至能占到七成往上,因为粮开中制度已崩坏,西北商屯荒驰,西北用度几乎全靠太仓支撑。

河工在正常年景,又占到大明用度的两三成。

除此之外,最大头的开支就是官员俸禄和修建宫庙,如此便已入不敷出,若是地方有灾情,或是遇到点什么事,朝廷没法平白变出银子,又不能以通货膨胀的方式从民间掠夺财富,的确很容易让朝廷财政出现赤字。

大明中后期各种社会问题,不就是因此而产生?

收商税,必然会跟后来所发生的那样,与士族阶层产生极大的矛盾,毕竟现在掌握大明市场经济的主要是官宦阶层,看似当官的不能经商,但任何时代权力转租都无法遏制,有权就有钱,谁不想把自己手上的权力变现?

再就是大地主阶层。

这些人掌握了社会话语权,谁动他们的奶酪,他们就会把谁当敌人。

朱浩知道一些改革暂时看来没法推行,想要让大明朝廷变得富裕,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发展金融业、商业等,既然不能以政策从士族阶层手上抢钱,不能跟你们收税,那我就以你们擅长的东西,从你们手上捞钱。

正常做生意,你们技不如人,亏本了,总不能赖朝廷政策上剥夺你们吧?

苏熙贵也替朱浩憧憬了一下:“若是一年经营个一千万两,赚到手一百万两,对朝廷相助应该会更大吧?”

“还是少。”

朱浩比苏熙贵更贪心,“最好是一年赚出个朝廷用度,大致就够了。”

“这……不可能吧?”

苏熙贵毕竟是南京户部尚书的白手套,对大明户部的开支用度情况还是多少有些了解的,“那可能需要五千万两以上,就算是把天下所有商贾的财富聚拢起来,怕也没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