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 内三关总督(第2/3页)

朱四道:“先前朝堂上,诸位卿家不是也议过,以京营人马出镇西北,乃当前最好策略?朕思来想去,不能因为朕在京师,就放弃西北万千百姓,西北不安,京城危矣,若是西北安宁,那京城就算只有一座空城,也是万无一失。”

此话一出,让几名文臣刮目相看。

你这天子守国门的态度还挺伟光正,不贪生怕死,孺子可教也。

可问题是……

你不怕死,我们怕啊!

凭啥从京师抽调兵马去宣府,三边不是已经调了吗?另外你从辽东等处调兵,也挺好的啊。

杨廷和心里有些着恼,他现在已经总结出经验,但凡朱四把他们叫来乾清宫来说事,必定没什么好事,现在小皇帝又想自作主张,虽然从大势上来说,从京营调兵往西北驰援,保证居庸关、倒马关和紫荆关等内三关安稳,是正确选择。

但杨廷和还是不能让小皇帝形成一种跳过朝堂议事,自作主张,完了再通知文官一声的坏习惯。

应该是我们商议出策略,来通知你,你照着执行就行了……现在陛下你是本末倒置啊!

皇帝应该受文官的挟制,而不是我们要为你一人左右!

这其实也是朱四登基后,君臣间最大的矛盾点所在。

朱浩一直帮朱四崇扬君权,而杨廷和则想把君权关进笼子里……本身杨廷和没错,朱浩清楚,君王权力不能太大,否则就会胡作非为,好像朱厚照一样几乎不受限制。

但朱浩不得不出面帮朱四,因为二人利益完全一致,再加上哪有皇帝真的愿意把自己的权力交给大臣的?朱浩出手相助,让朱四感觉心里有底,应付文官咄咄逼人的攻势毫不也落下风,才把朱浩当成股肱之臣。

“几位卿家,朕想派一位临时督抚,出镇倒马、紫荆、居庸三关,统辖京师周边御敌事宜,不知诸位有何好推荐?”

朱四也不藏掖,直接把自己的意图说出来。

杨廷和面色阴沉,他也料到皇帝铺垫这么久,应该就有这方面的意思,但现在话直接说出来,其实反对起来并不太难。

但出头之事,不能由他来做,于是瞥了彭泽一眼。

彭泽作为大明兵部尚书,自他上任后,被人诟病已非常多,就在于他跟王琼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话说正德时为何西北一直平安无事,一方面是朱厚照对于军政很上心,再便是大臣中有王琼这样的奇才,能镇得住西北那群妖魔鬼怪。

彭泽跟王琼的斗争,不论对错,甚至可以说彭泽还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以及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毕竟王琼跟佞臣走得近,这就让彭泽成为“正”,而王琼成为“邪”。

但回到最基本的能力问题上,彭泽怕是拍马也比不上王琼,要现在兵部尚书是王琼的话,估计鞑靼人都不敢来袭,来了也让你有来无回,什么三边、宣大内部矛盾,有王琼在,谁敢乱说话?

到时王琼随便把自己派系的一个人挑出来塞去西北,那都是能以一人震慑全局的,就像被他随便派到江南的王伯安,轻轻松松就把宁王之乱平息,谁敢跟王琼对着干?

彭泽顿时感觉压力山大。

彭泽道:“陛下,若是再派人出制内三关防务,要是内关跟外关间出了战事,那……那……以何人军令为先?如此等于是令西北军政混乱,请陛下三思……”

这明显是被赶鸭子上架后说的话,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所以论点站不住。

大明督抚都是临时设置,派出去的目的都很明确,既然委派的是内三关总督,那在军务调度级别上,自然要比宣大、倒马等外关总督要低,但问题也在这里,若是鞑靼人目标仍旧只是外关,内三关总督不用做什么事,现在皇帝设置了前提,为防止鞑靼人进攻内关,才设立了这么个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