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悲伤有迹可循(第3/4页)

后半夜的燕子巷悄无声息,饭馆灯牌没关。林艺靠近车门,冲我笑了笑,说:“你备菜吧,别耽误明天生意。”

柜台边的木架上吊着一根棉线,十几个夹子夹着我们的合影,从我的视角望去,林艺打开车门的一瞬间,变成了最后一张照片,和结婚照相邻。

3

林艺离开燕子巷以后,我的生活越来越无望和松散。日常必须要完成的事,只剩母亲的衣食起居。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联系中介卖了饭馆,拿到的钱至少可以安顿母亲。

而林艺每月发来的消息,无一例外都是相同的话,催促我办离婚手续。

那些消息我没有删除,也没有答复。这是我和世界最后的纽带,答应她,如同踢翻了上吊者脚下的凳子,无法反悔,永远安眠。

车祸是为了让她来看我一眼,仅此一眼。

林艺走出病房,我一点一点萎缩。

没多久她发来消息:“三天后我再来,我们去趟民政局,把婚离了。这是最后一次求你,你继续不同意也无所谓,诉讼解决吧。”

我在病床上躺了很久,想不出如何回复。

林艺又发来消息:“我房子装修好了,有自己的生活。”

4

我在医院待了三天。白天蜷缩在被窝,仔细翻手机,检查备忘录里哪些事还没有完成,聊天记录和相册哪些需要删除。

晚上买点啤酒,上楼顶,一个人喝到可以睡着。夜风吹拂,城南的灯覆盖街头巷尾,人们深藏进各自的领地。

如果我死了,应该没有追悼会。遥远的小镇,我经历过父亲的葬礼。按照农村的习俗,从守灵抬棺到诵经,雨水中摆了三天的白席。许多未曾谋面的亲戚和乡亲,人头拥挤在临时搭建的布棚,我那时候七岁,不理解他们脸上的表情。母亲住在小镇车站的旅馆,没有参加葬礼,早上带我到雨棚门口,晚上再接我回旅馆。

长大后我问母亲:“你恨不恨他?”

母亲说:“恨。”

我也恨,但对父亲的记忆太模糊,脑海里甚至勾勒不出他的面容。这种对陌生人的恨,痛彻心扉,直到母亲脑梗抢救,出院后口齿不清,我清晰地感觉到身体里汹涌的恨意,胸腔日夜战栗,仿佛无处泄洪的堤坝。

我兜里搁着一瓶安眠药。三天后林艺再来,听到我的死讯,她会难过吧。最好有一点内疚。让她抱着一点内疚度过余生,也算我开的最后一个玩笑。

在医院死去,太平间都是现成的,没有身后事,省得给无辜的人添麻烦。

疗养院的母亲偶尔意识清醒一下,会想起我。她的口袋里有一张我和林艺的结婚照,背后写了一行字,告诉她儿子去结婚了。

我还买了烤肠,委托护士带给那个贪吃的小女孩,这应该是我欠个这世界的最后一件事。

第三天深夜,我走到马路对面的便利店,拎着面包和啤酒走回医院。南京的小雨一直没停,住院部灯火通明,我挑了张草坪角落的长椅,擦都没擦,坐着发呆。

路灯照亮细微的雨丝,我的影子融进大树,一切沉寂,仿佛宇宙初生,生长和消亡不为人知。

面包、啤酒和安眠药依次摆开,这是我今夜的安排。不记得喝到第几罐啤酒,发亮的雨丝在眼帘旋转,如同无数闪烁的耳环,天地之中舞动不休。

下辈子快乐的事可能多一些。

我试图笑一笑,眼泪却哗啦啦掉。

5

当我第一次对活着失去耐心时,就想到母亲。想到她曾在人间年轻健康,过普通人的生活,而日出日落之间劳作都是为了我。

她操劳一生的饭馆,我卖了,连同那栋祖辈留给她的小楼,六十万,全部缴纳疗养院的费用。父亲走了之后,我和母亲的生活开销,全部依靠小饭馆的经营。我分辨不出自己对饭馆的感情,母亲用它养大了我,而我厌恶自己只能困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