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松茸火腿鸡(第4/5页)

朱襄撸起袖子,露出自己漂亮的肌肉线条,鄙视道:“你和我说这个?”

子楚脾气好不起来了:“滚吧!别回来了!”

“那可不行。”船离开了渡口,朱襄站在渐行渐远的船头对着子楚得意地笑,“下次我们比一比,看看你的身体是不是更瘦弱了。”

子楚骂道:“滚!”

朱襄乘坐的船渐渐消失在了子楚的视线中。

子楚用袖子擦了一下被风沙迷住的眼睛。待放下袖子时,他便回到了那个心机深沉的秦太子模样。

他该与那些陷害朱襄的人算算账了。

……

朱襄在船上的时候,还在整理荀子的书籍。

荀子让弟子抄了很多份,让朱襄带走了一份,让朱襄好好整理,阅读并写理解。

荀子还收集了咸阳学宫其他学者的思想,让朱襄一并阅读并写理解,最好是骂人的理解。

朱襄无奈。

难道自己写了骂人的文章之后,荀子会发给其他学者?还是别了吧,自己又不是真正的儒家弟子,真的不好意思骂人。

朱襄这时候倒是忘记,自己连荀子都骂了。

“果然开始轻实务,重道德了。”朱襄叹气,“对如今的士子而言,在入学前便已经习得君子六艺,所以我定下的算术等课程,他们确实可以自学。所以咸阳学宫的老师们认为规正道德更重要,也情有可原。”

但只是情有可原,朱襄并不认可。

朱襄此次与秦王和子楚私下商谈,说起了自己对官吏培养的担忧,并将自己后世那些只注重经义,不通庶务的反面例子改成春秋某个小国家,讲给秦王和子楚听。

现在有许多东方学者入秦。儒家在东方是显学,已经压过原本与他们并立的墨家,几乎成为唯一的思想。

所以咸阳学宫逐渐变成儒家主导,也是没办法的事。

但秦国是以法家学说立国,统一后应该兼并百家学说之长,而不是让一家独大。

秦王柱当时看朱襄的眼神十分古怪。

他虽然知道朱襄说的一切都是为了秦国好,但他真的好想将这些话讲给荀子听。不知道荀子听了,会不会把朱襄逐出师门。

子楚看着自己君父的神情十分担忧。

君父确实不猜忌朱襄,不会用一些制衡的手段。但不制衡,不代表君父不想看到朱襄吃瘪。

君父就只是想看朱襄的笑话而已。

但这种笑话能看吗?如果荀子和朱襄真的反目怎么办?

子楚不好直接劝秦王柱,因为秦王柱现在还没有表明自己要去告状。他只能回去找蔡泽和蔺贽商量反制措施。

他这个太子,当得真是心累。难道不管国君是否猜忌太子,太子都要天生和国君敌对吗?

秦王柱虽然起了一点看朱襄笑话的心思,但也有认真思考朱襄的劝诫。

秦国第一次建立咸阳学宫,也是第一次看到六国学者尽入秦国的盛况。

秦王柱就算在时刻反省,也忍不住飘飘然,忽视了一些问题。

秦国国君不应该沉浸在东方学者制造出的“仁德”夸赞假象中。每一个秦国国君都是冰冷的利益生物,是独裁的王。

他不应该也不能被某一派学说迷惑,法家不行,儒家也不行。

秦国将会统一天下,自然也该将天下学说都抱在怀中,融为己用。

在融合的过程中,秦国必须坚持自己的底线。而这底线,就是无论学者还是官吏,都必须为秦国所用,能为秦国做出贡献。

所以注重实务,是秦国从以前到未来都必须坚持下去的事。

秦王柱就算不直接出手更改咸阳学宫的课程,也该改一改从咸阳学宫选拔人才的科目,以律令和农战为主。

朱襄本来想说,还应该辅助以手工业和商业。但他最终没有和秦王柱说,只私下和子楚说了。

待秦国统一天下,不需要发那么多兵的时候,就需要更注重民生。商业和手工业也是提高民生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