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始皇崽论文(第4/5页)

棉布也是布,是资产,他们觉得没怎么亏。

可楚国却惨了。

在圈地运动中,自耕农大量减少,楚国的赋税便大量减少,粮仓里囤积的粮食本就不多。

原本他们还能用棉布买粮食,现在各国都不肯收棉布换粮食,楚国便缺粮了。

一边是楚国封君粮仓里多得快要溢出来;一边是楚王身边所有人都在喊缺粮;然后是能发声的人看不到的地方,楚国的平民出现了饥荒。

这饥荒本来是不应该出现的。

楚国不说风调雨顺,也算没有大的天灾。他们如果正常种地,怎么也能混个不饿死。

但楚国贵族圈了太多地,他们只能投身棉花种植纺织贩卖这一条产业链,或给贵族做佃农,或给商人做小工。

因为有棉布作为酬劳给得痛快,他们的日子本来也能过下去。当秦国的棉布失去了购买力之后,他们的生活就凄惨了。

他们以前是拿到棉布,屯一部分,剩下的换粮食。粮食够吃,但屯几月是不可能的,能屯十日就算不错了。

现在没有工作了,棉布也没有价值,他们买不到粮。

“楚国的粮食产出其实没有下降多少。楚国贵族的粮食都够吃,他们的门客和家丁储存的粮食也更多了。为何粮食没有减少多少,楚国的粮价却飙升了十倍不止?”朱襄拿出统计数据后,又给嬴小政和学子们布置了论文。

嬴小政看着朱襄布置的论文,想起了自己在梦中看到的另一个自己的记忆。

另一个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事。

当时另一个自己在统一天下之后,曾想过休养生息。

但天下已定,按理说种地的人多了,粮食产量更高了,但民间粮价却比战时暴涨数倍,造成天怒人怨。

这是为什么?

另一个自己想不明白,自己到现在也想不明白。

嬴小政本来想找舅父询问。

舅父肯定是知道答案的,嬴小政确信这一点。

但他最终没有问舅父。

不是嬴小政信不过朱襄,担心朱襄窥见他的秘密。而是他胜负心来了,想自己思考明白。

总不能什么都依靠舅父吧?他都这么大了,早该自己思考了。

现在朱襄布置的功课,正好与一直困扰他的问题差不多,嬴小政卯足了劲,要拉着小组成员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拔得头筹。

朱襄见嬴小政斗志满满的模样,只好把嬴小政因为斗志而丢下的政务捡起来。

嬴小政现在要好好学习,朱襄就只能当郡守,不能乱跑了。

李牧听见朱襄抱怨,无奈道:“这本来就是你应该做的事。政儿帮了你这么多,你怎么还当做是政儿的事?”

朱襄道:“你说什么呢?看看君上的诏令,这本来就是政儿的工作。”

李牧翻白眼。

那个秦王和这个朱襄都很有问题,怎么能让年少的政儿忙碌?就算政儿在这个年龄当了秦王,也有卿大夫辅政,太后听政,哪是政儿一个人做主?

在朱襄这里,政儿五六岁都当家做主了。

李牧不知道别的人知道后,是羡慕还是无语。他反正很无语,换位思考,自己并不想五六岁的时候就承担这么大的责任。

朱襄在布置功课的时候,子楚正在咸阳宫伺候秦王柱喝药。

秦王柱挺过了一次重病。

他将白起和范雎叫回咸阳的那一次重病,他挺了过去,又活了近一年。

但那之后,他身体又虚弱了许多。

此时他又重病了,虽然立刻醒来,看来似乎快好了,他还是将子楚叫了回来。

病去如抽丝,这次他缠绵病榻,精力不济,大部分事都交给了子楚。

不过秦国对楚国“宣战”一事,是他亲自指挥,子楚只是执行。

无论是出兵还是暂时按兵不动,都是秦王柱自己在病床上思考。

秦国按兵不动并不是因为秦王柱生病,这本来就是他的计划。这一次对楚国,秦王柱并不准备大军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