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枪杆子(第2/9页)

这就是当时中国真实的革命环境。它意味着中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开始便具有了与别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不同的特色。我们很少通过议会斗争,大庭广众之下辩论,投票表决,在这点上,枪杆子在里面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而中国共产党人最先对枪杆子的认识,可以说是蒋介石教的。

蒋介石通过一次一次的事变,跟共产党人翻脸,屠杀共产党人,电报都是“见电立决”、“斩立决”、“立决”,让共产党人真正认识到什么叫枪杆子。

因此,当八七会议召开之时,毛泽东同志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时候,实际上毛泽东对枪杆子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1919年之前的毛泽东还比较倾向于无政府主义,而不是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

1919年之后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第一期的创刊宣言,由毛泽东亲自撰写,他在创刊宣言里写道:

第一,我们承认强权者都是人,都是我们的同类,滥用强权是他们不自觉的谬误,是旧社会、旧思想传染他们,贻害他们。

第二,用强权打倒强权,结果仍然得到强权,不但自相矛盾,而且毫无效率。

很显然,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暴力革命是颇不以为然的,所以他写的创刊宣言里倡导的是呼声革命、面包革命、无血革命,不主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效果的炸弹革命、有血革命。

如此,我们看毛泽东的思想经历了多么大的一个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是从何而来?就是对手教的。对手手把手一步一步教会了共产党人怎么认识枪杆子,这种认识到了7年之后,到了1926年,毛泽东就开始讲,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

从主张呼声革命、无血革命的毛泽东到主张暴力革命并最终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毛泽东,其间所经历的转变和洗礼,对我们党来说,同样是一个付出巨大、得之不易的珍贵过程。

18.蒋介石教会毛泽东认识“枪杆子”

为什么说真正教会毛泽东认识“枪杆子”的是蒋介石?

有这样几个关键的事件:

一个是1926年的“三二〇中山舰事件”。

一个是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在共产党人面前把枪杆子的威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共产党怎么办?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对蒋介石的忍让实际上是对实力的忍让,对枪杆子的忍让。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不久,我们党的主要负责人总书记陈独秀十分悲痛地说,我们一年余的忍耐、迁就、让步,不但是一场幻想,而且变成了他屠杀共产党的代价。这个“他”指的就是蒋介石。

毛泽东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后,自己描述自己“心境苍凉,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这种无奈,是共产党人对枪杆子的深刻认识,没有枪杆子,在枪杆子威逼面前,除了后退,除了让步,除了缴枪,除了把性命赔上去,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到了党的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才真正找到了一条武装斗争的道路。毛泽东在发言里面讲:从前我们骂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就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事运动。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怪,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湖南这次失败可以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需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关键来源就是他这句话: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