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章 人世间(五)(第3/4页)

东线移民船队回返时,四十多名因生病或身体不适,以至无法继续坐船航行的明人便被临时滞留在湖东堡。将养了一个多月,陆续死了十余人,剩下不到三十名滞留移民自然就被湖东堡给扣了下来,充作本地居民。

对于人口,尤其是同为华夏苗裔的明人,威远岛各个定居点的政府部门是极为渴求的。但是,当年总理府给威远岛规定的每年一千五百人的移民份额,远远不足以填充这座巨大的岛屿。四五年下来,整个威远岛人口才堪堪过万(仅统计汉人,土著不计算在内),尚不及威海城(今澳洲凯恩斯市)一个城镇的人口为多。

而且,威远岛的半数人口又集中在威远城(今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斯比港)一带数个定居点。如此一来,威远岛其他几个补给中转点,人口就显得有些稀少了。

为了获得人口,威远岛各个补给点是想方设法地通过每年回返的移民船队来截留移民,一些身体稍微不适,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全都尽数留下。对于各个据点有些急需的手艺人,或者读书人,更是使劲手段,将人给截在当地。

被滞留在湖东堡的明人,是不幸的,因为此处开发不过两年,虽然威远岛总管区前后往这里扔了四五百多帝汶岛解送来的土人,周边环境也得以适度进行了改善。但这里的各种气候环境仍旧对定居者非常不友好。

此地属赤道多雨气候,全年气温都很高,并且年较差很小,没有明显的寒暑季节,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11-4月,整个威远岛盛行西北季风,普遍降雨,居于北部地区的湖东堡,年降水量达4000毫米以上。

而到了6-10月东南季风盛行时,天气又比较干燥,各月降水量都少于40毫米,为明显干季。此时,应该是湖东堡等威远岛北部地区最为舒适的季节。若到了两种季风都不占优势的季节更替时期,几个星期均是无风静止的天气,空气中饱含水汽,天气闷热,常下阵雨,并且到了1-4月,还常受飓风袭击。

这种地理和环境,与大明冷热交替,四季明显的气候特征截然不同,对许多移民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因而,每年因水土不服,或者气候环境影响,生病者甚多,当然,死亡率也是有些高的。

然而,这些活着到达此地的明人,又是比较幸运的。相比大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天灾和兵祸,随时都处于死亡边缘的境地。留居湖东堡,最起码可以吃饱饭,穿暖衣(天气炎热,似乎也没必要穿太多),还有整齐漂亮的红砖瓦房居住。据说,在此垦殖三年后,官府还会给每个移民分配三十到四十亩土地,而且还可以传诸于子孙。

刚来此地的明人移民在居留一段时间后,逐渐发现了一个令他们颇为惊异的现象。那就是,明人身份,或者应该说据有汉人身份,在湖东堡有着绝对的优越地位。

整个湖东堡目前共有七百多人,而汉人仅仅不到两百人,但他们在此地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民政官员、乡兵组织、码头管理、海上运输、医药卫生等各个职能部门均由汉人掌控。

两百多汉洲土著和安南人,则紧紧地依附于汉人,在遇到紧急时刻,他们还会被汉人临时武装起来,共同应对各种危局。

至于剩下的三百多的帝汶岛土人和当地土著,则处于绝对弱势地位,更是湖东堡地方政府和民众压榨和奴役的主要对象。

小小的湖东堡,仅数百人规模,就已经形成金字塔般的殖民统治结构,而威远岛其他地区治理构成,也基本与湖东堡相若。

原先自己身处的大明环境当中,属于社会的最底层,贱民一般的存在。想不到,到了齐国治下,自己的地位反倒提升了,变成了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