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九章 荷郑的矛盾(第2/3页)

三年前,郑芝龙更是出兵袭取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位于台湾岛上的两个据点,使得荷兰人在大明附近失去了贸易中转的立足点。

而且,郑芝龙对整个贸易形势有相当的了解,对内地的战乱,他一直采取观望的态度,但因内乱影响丝织品的供应则作了有效的安排。在1640年,他从广东及澳门裹挟织布工人150多户至安海街外(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海镇),就地生产,以提供充足的丝织品货源。

因为日本锁国令,对澳门的葡萄牙人打击是非常严重的,曾经兴盛的对日贸易就此没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批优秀的织工人和商人被郑芝龙迁移至泉州。当然,郑芝龙对他们也是有所补偿,允许葡萄牙人租用郑家船只和人员,可以打着郑芝龙的名义,前往日本进行零星的贸易活动。

虽然在三年前,荷兰东印度公司与郑芝龙达成和解,并签订了一个贸易协定,双方对日本市场进行了简单的瓜分。

但强势的郑芝龙却从未认真遵守这个贸易协定,加之要开发台湾和吕宋,需要大量的银钱,因而,郑芝龙开始疯狂往日本进行货物倾销,准备垄断整个日本贸易份额。在两年前(1642),荷兰人就指责郑芝龙的不合理贸易行为,即把契约所定的每年以船只向日本输送的商品由4-5万勒阿尔(里耳),增加为10万勒阿尔,大大挤压了荷兰人的贸易份额。同时,荷兰人还不断抱怨郑芝龙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丝货。

郑却推说:“大明各省有内乱,盗贼妨害蚕丝市场。”

1643年,郑芝龙就有122艘戎克船载运大量商品到日本发售,引致大明商品货价下跌,商人们损失惨重。荷兰人驻日本商务代表悲观的说:预想日本贸易现况不佳,势将归于全灭。

近两年,巴达维亚殖民当局不少官员数次声言,“明国人运往日本的货物如此之多,以致于公司在那里无立足之地,因此现在决定,派船截击返回中国的帆船,明年将计划截前往日本的帆船,无论日本人同意与否。”

荷兰人面对贸易竞争者,竟然开始考虑用武力来解决,可见其日本市场的惨淡窘境。驻长崎的荷兰代表曾数次向日本官员试探,若将与日本通商的中国人之帆船“扣留,作正当捕获物时,日本将作何想法?”日本人回应,如在日本领域外进行,日本不会干涉,“但将受到海盗之恶评。”

“所以,我们东印度公司要对尼古拉一官采取强硬措施,并付诸于必要的武力吗?”德林总督问道:“诸位,可有相应计划和预案?须知,尼古拉一官在明国海域拥有的海上实力,不弱于我们东印度公司,更兼之,他背靠大陆,又有台湾和吕宋两处海上据点。我们有把握迫使其屈服,然后严格遵循双方曾签订的贸易协议?”

“既然我们东印度公司在日本市场的贸易额,已经萎缩至近乎于无的状况。我认为,可以派出相应武装商船前往明国和日本海域,去袭击尼古拉一官的商船。”看到德林总督的目光注视到自己,达克曼·巴雷克上校连忙说道:“但我们必须在那里寻找一处补给点,以为长期破袭作战之需。”

“若是尼古拉一官派出战船前来驱逐,你们海军可有把握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到持续不断地袭击他们?听说,他们有海军数万人,舰船也有千余艘。”阿普顿问道。

“据我们海军了解到的情况,尼古拉一官虽然有各类舰船近千艘,但大部分都是小型的戎克船,在海上完全不是我们武装商船的对手。”巴雷克上校自信地说道:“他仅有的数十艘大型船只,可能会有一定的威胁。不过,大海广阔,他们难道还能如同在海湾那般地形,可以将我们船只包围歼灭吗?不,他们若想集中那些有战斗力的大船前来围剿我们的破袭舰队,那无异于大海里捞针,注定是无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