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零章 印度的“四方来客”(第3/4页)

何春茂闻言,唏嘘不已。去年十一月,福运2号从印度返回本土,在安化堡停靠休整后,行至马六甲海峡,便消失无踪,船上五十多名水手和十余名随船商社掌柜伙计亦生死不明,让人不免兔死狐悲。

护航分舰队指挥官罗守劭对于几个掌柜提及的联合东印度公司一起清剿马六甲海盗的事,略有所闻。而且,在水师内部,隐隐还有另一种传闻,说是大王有意联合东印度公司和葡萄牙人,清除英国人在印度的势力,以达成三家分享印度市场的目的。

按理说,那个英国好像并没有与齐国发生过直接冲突,也不存在利益纠葛,不该如此针对这个西洋国家。以水师内部的意愿,他们更想压缩限制荷兰人的势力,免得对方继续构成齐国的威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双方就发生了两次战争,并且是势力分布距离汉洲本土还这么近,肯定将对方视为最大的敌人,时刻盯防着。

按照远交近攻的战略原则,齐国首先对付的也应该是近在咫尺的荷兰人,而不是在南洋地区存在感非常微弱的英国人。

但是,自从两年前第二次汉荷战争结束后,齐王却授意国内工商、移民、运输、农业,乃至军事等相关部门,全面加强与东印度公司的联系,俨然要与荷兰人建立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对此举措,国中不少人向大王小心地提出了质疑,却被大王一句话给打发了,“荷兰,撮尔小国,居于欧陆之地,周边却强邻环侍,加之其内无强基实体,衰亡亦是早晚之事。既如此,何能胁我汉洲?”

鉴于大王十余年来所有战略性判断的准确性和前瞻性,政府和军方尽管心中仍旧持有许多疑义,但还是忠实的执行大王的做出的指示和安排。

护航舰队除了安全地将这两艘商船护送至孟买,他们还背负有另一项任务,那就是在印度东西海岸执行战斗巡航,绘制详细海图,搜集该地区的沿海地理、水文、港口等各方面情报信息,为将来水师印度分舰队的入驻做前期准备。

目前而言,在广阔的印度次大陆,葡萄牙虽然遭到了荷兰与英格兰的挑战,但他们凭借着先发优势,百年的经营底蕴,葡萄牙人在印度东西海岸仍能勉力维持着东西海岸微弱的控制力。

15世纪末起,葡萄牙人在巴森、第乌、达曼、萨尔塞特岛、乔耳、孟买、圣托姆、吉大港和胡格里,建起了多处居留地和商馆。

以至于在整个16世纪,葡萄牙人几乎控制了印度洋。他们实行海盗式贸易,打劫其他国家的商船,蹂躏各个岛屿,掠取输往欧洲的货物。他们焚烧村庄,捣毁印度教寺庙,用武力强迫当地居民改信基督教等,疯狂屠杀和残害印度当地土民。

荷兰人则追寻着葡萄牙人的脚步,但他们最初选择的是东印度群岛,疯狂争夺香料贸易产地,进而开始垄断整个东方香料贸易。后来,荷兰人发现,用现钱购买胡椒和香料不方便,于是便注意到古吉拉特和科罗曼德尔海岸的棉织品在东印度群岛很有销路。他们决定从阿拉伯和印度商人手里,把这种贸易夺过来,然后用进口的棉织品去交换胡椒和香料。

这样,商业上的利益就把荷兰人吸引到了印度。在印度,他们在古吉拉特、科罗曼德尔海岸、盂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设立商馆,深入恒河流域下游的腹地。

在苏拉特,荷兰人得到在中印度和朱木拿河流域制造的大量靛青的供应。他们从孟加拉、比哈尔、古吉拉特和科罗曼德尔海岸输出生丝、纺织品、硝石、大米,逐渐形成了他们规划设计的亚洲贸易圈。随后,荷兰人便准备继续复制他们在东印度群岛的垄断手段,开始不断挤压和清除葡萄牙人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