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精工(第2/4页)

可以说,推动钟表发展的,就是人们拥有“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的欲望——那不仅仅是报时工具,更是高级玩具和珠宝工艺品。

如今,各类塔钟已经在汉洲本土和海外领地的城市中大范围的开始应用,为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百姓们,提供着非常精准的时间。一些富裕的商人和和高官显贵的家中,也陆续摆放了许多汉洲本土生产的座钟。而精密的航海钟,更是成为齐国探索未知海洋的利器,为国内的航海事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如何将钟缩小成了表,齐国的学者和工匠们却是花费了不少时间。当去年8月,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总督基恩·马特塞克访问齐国时,将一个略显粗糙的“纽伦堡蛋”作为礼物敬献齐王时,立时引起了齐国钟表业者的关注。

纽伦堡蛋,1564年首次面世,人类最早的怀表雏形,也是最早的便携式计时工具。这只最早的怀表,以全手工打造,外观神似鸡蛋,可以装入衣袋,因为产自德意志地区纽伦堡,便被人称之为“纽伦堡蛋”。纽伦堡蛋的表盘里虽然没有秒针,表内却有秒针的结构。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时间精度要求不高,通常按刻计时,制表匠便省略了秒针的制作,只留时针和分针。

位于新淮安的汉洲精工仪器工场闻知此物后,主事张硕忱、吉坦然立即从齐王手里讨来了这个“纽伦堡蛋”,并在得到允许后,将整个机械全部拆散,细细研究其各个部件。

在今年二月中旬,张硕忱、吉坦然等人便成功复制了一个“纽伦堡蛋”,而且造型更趋扁平,重量也相应减少,精准性更甚一筹。但这个汉洲本土制造的“纽伦堡蛋”,几乎所有部件也全都是纯手工打制,耗费了十数名钟表匠人工,用时三个月。

自然,这个仿制的原始怀表,其造价也是非常惊人的,费用接近八百汉洲银元,就算是卖给那些豪奢的海贸商人,也委实价值高昂一点。

毫不意外,齐王对此甚为不满,要求汉洲精工仪器工场主事和工匠们将这种怀表的制造费用进行极限压缩,尽可能的将其成本降下来,然后进行商业化、规模化生产。

既然是商业化和规模化生产,那就意味着,这种怀表不能再通过纯手工打造,必须使用相应的精密工具和精巧的工艺。

一种带曲柄和伞齿轮手摇钻取代了此前惯用的皮带钻孔器,使得对孔洞的钻取,变得更为精准和高效;用来对全盘和直尺分度的数学仪器及刻线仪器也被开发出来;还有一种在轮子上螺旋齿的机器也被钟表匠们鼓捣出来,用于切割微小的表盘;可以用螺纹测量长度的卡钳千分尺……

许多新的工具和特殊的工作方法被陆续设计出来,这些不仅很快被钟表工匠们所采用,而且被推广到进行精密工作的所有工场中去。

就时间和重要性两方面来说,古今中外的工匠们可以利用的第一种机器是车床,这种机器可以追溯到某个未知的年代,但直到16至17世纪才得到普遍应用。而在齐国,因为人力资源的匮乏,使得各个工场和矿山中,对机械和车床更是极尽利用,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劳力。

为了加工怀表的心轴和圆柱形部件,汉洲精工仪器工场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和试验,与黑山机械工场合作开发了一种小型精密铁制车床。这台车床主要包括一根方形截面的铁制横杆,横杆的一端是一只固定的头架,而另一只活动的头架可以在横杆的整个长度间滑动。在每一只头架的顶部开有一只圆柱形孔,一根尖头圆棒通过这只孔来夹紧工件。头架和顶尖用螺栓牢牢固定住。刀具的托架装载一只滑动的支座上。被车制的部件在两个顶尖之间,通过一只弓形件来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