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南非的拓殖(一)(第3/4页)

南非商社旗下的几个据点,除了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过往商船提供必要的食水补给外,暂时不对欧洲其他国家开放,关起门来一心搞基础建设。通过从本土运来的各种商品,据点的商社伙计和护卫从附近的东班图人部落里换取了大量的牛羊和粮食,为他们初期顺利地在此落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稍稍站稳脚跟后,昌宁堡利用高粱烧酒、铁锅、铁制农具,以及一些新鲜的小玩意,又从东班图人部落手里购买了数百亩粗粗开垦过的农田,组织齐国移民和招募而来的科钦人,开始种植土豆、高粱、玉米等粗粮作物,以及大量的蔬菜、水果等副食。

到了1660年的时候,昌宁堡便实现了大部分农产品物资的基本自给。不仅有大量的粗粮供应,而且还成功地引种了数十亩试验性质的小麦。尽管,产量还不是很高,但却证明了这里的气候环境和地质土壤,还是可以栽种谷物粮食作物的。所有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在此基础上,非洲商社分别在1661年和1663年相继又建立了南华堡和大安堡,开始扩展在非洲南部沿海地区的殖民势力。

总参谋部、海军、内阁工部等军民两政的人员,也在数年前派出相应人员入驻了昌宁堡,开始对这片广大地区进行详细地形勘测、海况水文调查,以及周边矿产初步探索。

虽然,几家投资股东并未要求非洲商社在短期内获得收益,但作为一家经营性质的殖民商社,在稍稍站稳脚跟后,自然要将盈利当做它的主要追求目标,而不能一味地依靠股东持续不断的输血。

商社派驻此地的掌柜和伙计们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宗旨,利用从汉洲本土运来的各种工业制成品,与当地的东班图人展开了一场极为不平等的易物贸易。

牛羊、家禽、高粱、大麦,以及鸵鸟、象牙、皮毛……等等之类的物资,齐国非洲商社是来者不拒,而他们所付出的仅仅是数量不多的烧酒、砂糖、铁制农具、棉布等商品。

相较于开普敦的荷兰人,齐国人与当地的土著部落的关系,尚属和谐,六七年来,虽然有无数轻微的摩擦和冲突,但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战斗。除了华夏民族由来已久的温良谦恭性格,还有就是对这片陌生大陆怀有几分畏惧和忌惮。

黑黢黢的面孔,白森森的牙齿和眼仁,原始而又狂野的宗教仪式,令人心生惊惧的成人割礼习俗……

另外,齐国人还从葡萄牙人口里获知了一条恐怖的消息,那就是非洲当地的诸多土著部落都有煮食活人的传统。他们说,七十多年前(1589年),葡萄牙人发起的蒙巴萨之战中,曾遇到过数量多达两万多名食人族的部落联盟,将城中万余军民和奥斯曼附庸部队掠为口粮。

当时,包括奥斯曼人士兵在内的几乎所有城市军民,都向着葡萄牙人战船所在的海滩,奔逃而去。祈求曾被自己视为不共戴天对手的异教徒,立刻将自己俘虏。因为就算被俘虏一千次,也好过被原始部落抓住吃掉。

在最初的几年时间,昌宁堡的齐国拓殖人员在和当地班图人部落交易时,都保持了高度的戒备,装备了刀剑、火枪、皮甲、半身板甲,甚至还拖出几门火炮压阵。交易的地点,也尽量靠近城堡附近,以便稍有风吹草动,可以及时躲回城中据守。

不过,随着频繁的接触和了解,齐国人渐渐也收起了畏惧的心理。

尼玛的,这些土著部落就是一群未开化的野人,发展(进化)水平也就比汉洲土著高出一点。一个个傻乎乎的,连几头牛,几只羊都数不清楚,而且交易的主导权也完全掌握在齐国人手里。

再加上路过此地的荷兰人提及,他们的开普敦据点对付周边的科伊人,如同野外狩猎一般,肆意欺压打杀,根本未曾遇到过激烈的反抗。荷兰人为了抢夺更多的耕地和牛羊,还在1659—1660年,对科伊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即霍屯督战争)。使得开普敦附近的科伊人部落遭受重创,牛羊被大量抢夺,人口也大幅下降,曾经的土地和家园也被荷兰人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