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英国人在汉洲(第3/4页)

然而,如今呈现在佩蒂眼中的长安城,却是一个设计合理、规划整齐、大气磅礴的现代化都城。

这座城市的人口估计在两万到三万人,比起伦敦、巴黎,以及阿姆斯特丹等欧洲大城市而言,还只能算是一个“小城”。但这个城市的占地范围却足足有五分之一的伦敦面积,各个街区之间留有大片绿化,金合欢、桉树、银桦、金蒲桃、茶树等各种林木郁郁葱葱,成片地分布在城中各处,与诸多奇趣花草,将整座城市打扮成一座富有生机的绿色花园。

巍峨的皇宫,肃穆的政府机构,充满东方古韵的民居宅院,高耸壮观的商业大楼,宽敞平坦的城市道路……,所有的一切,无不显示出这个国家拥有超前的城市营造理念和建筑技术。

这个城市的定位可能没有太多的经济属性,只有十余家工厂,而且均为事关民生的轻工业,棉纺、皮革、制衣、食品、家具、五金、药材加工等。

在城市的西南方,是一片规模庞大的文教科研机构,那里有成立不到三年的长安大学、搬迁而来的皇家科学院、以及新近成立的汉洲工业研究院、长安医学研究院,皇家前沿技术实验研究院等。

据说,这些教育机构和科学机构,全都由政府和皇室出资建立,并每年还会拨出大笔资金用于各项技术的研究和实验。

相较于英格兰,虽然也有王室资助的伦敦皇家学会,但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因为国王查理二世对于吸引着大多数经验主义者的神秘实验几乎没什么兴趣。他只希望皇家学会能将自然哲学应用到商业和航海问题上,这对扩张贸易和海外领地至关重要。

作为皇家学会的赞助人,查理二世每年拨付的资金甚至还没有给予他的情人芭芭拉·帕尔默夫人一年的零花钱多。当1666年伦敦大火发生后,为了完成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工作,皇家学会的赞助费用更是被削减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著名学者、发明家、《显微制图》一书的作者罗伯特·胡克先生每年只能从皇家学会领取30英镑的研究津贴,使得他不得不租住在格雷沙姆学院内的一间简陋宿舍中。像胡克这样聪明、有实验设计天赋的学者,获得这种待遇,虽然比伦敦普通市民要强出不少,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有些委屈他了。

“所以,为了获得优渥的待遇,享受富足的生活,你就决定永久地定居在汉洲,准备为齐国服务?”

威廉·佩蒂在齐国皇家科学院附近的一间雅致的茶楼中,会见了曾在伦敦有数面之缘的胡克先生。当他听说这位天才学者竟然打算留在齐国,不由大为惊讶。

“为什么不呢?”胡克微笑着说道:“我在这里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充裕的实验资金,开放的研究方向,强大的研究团队。哦,当然,我还在这个国家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非常优渥的经济待遇。佩蒂先生,对有志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而言,我认为没有比汉洲更好的去处了。”

“胡克先生,你这么做,会让你的老师莱利先生感到失望的。”佩蒂摇头说道:“你是一个英格兰人,应该为英格兰王国贡献你所有的聪明和才智,而不能……不能就这么……留在汉洲。”

“陛下曾对我们这些外国学者说过一句话,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对此,我深表赞同。”胡克郑重地说道。

佩蒂知道胡克所说的陛下肯定不是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而是齐国的皇帝。这句话虽然非常经典,而且富有哲理,但他仍旧心里感到一丝愤怒和……失望。曾几何时,因为宽松的宗教氛围而吸引了无数欧洲各国学者的英格兰,竟然有一天,也会有本国学者被这个偏僻的南方新大陆国家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