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明市舶(第2/4页)

一个多月前,毕绍德在完成卫国国王继统后,又顺便前往龙州,访问了吕宋郑氏。他代表齐国皇帝和内阁政府,申斥了郑氏欲趁卫国内乱而擅起事端,再度挑起战争的行为。

你们郑氏占据着吕宋最为精华地带,不思北向扩张领地,并加紧移民,反而总想着往南方突进,意图占领整个吕宋大岛。你们想做什么?

齐国一意扶持卫国,并默许他们向南方几个岛屿扩张势力,就是要平衡整个吕宋地区的实力,避免一家独大,再加上苏禄王国和我齐国吕宋领地的存在,便可使我齐国得以轻松控制整个吕宋地区。

对于任何想打破现有平衡局势的行为,齐国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为此,齐国提出两家边界划分方案,吕宋国南部疆域以齐国兴化地区的响水河(今卢塞纳附近的杜马卡河)至北部山区的清溪河为界。而卫国北部疆域则以小苍河(今菲律宾阿蒂莫南附近的萨帕安河)为界。

如此,齐国的兴化地区将横亘于两国之间,成为双方的缓冲之地,从陆地上彻底将他们分割开来。

在吕宋地区,齐国可以凭借强横的势力,压服各方,并按照符合自身安全和利益的原则,进行势力划分,决定该地区各方领土归属。

但面对完成形式上统一的大明,齐国还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之展开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毕绍德此次作为外交专使,除了解决吕宋乱局,册封卫王外,还授命专程赶赴大明,与孙可望会晤面商未来两国全面互助合作之事宜。

——

8月25日,广州。

大明的海外贸易,不论是过去的数百年间,还是现如今的广德中兴时期,都有私营和官营两种方式。私营的有“商舶”、“寇舶”,官营的有“贡舶”、“市舶”。在大明朝廷“海禁”开放以前,虽然私营的对外贸易从法定的意义上是被禁止的,但有明一代,却经常有内外私商违禁私自泛海贸易。

至于大明官营的所谓“贡舶”、“市舶”的海外贸易,则实际上是一种“朝贡贸易”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国旦有所进贡,朝廷必有赏赐,朝廷如无赏赐,则必偿还其贡物之价值。

另外,“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大明市舶司设立后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对于进出口的船舶进行登记、纳税,收买船舶运来的货物,以及负责把抽得的或买来的珍贵物品送呈内廷皇宫。

市舶司已经有点类似后来的海关雏形,而且还是一个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但两百多年来,其职责也就对应各国朝贡之例,而无应对私营“市舶”之举。至万历年间,在广东地区,便有三十六行出而代替市舶司提举官,主持对外贸易之事,凡几多税银,提举官“悉十取一”“安坐”而得。

当清虏入关,并迅速席卷神州大陆,攻占广东后,贸易几乎禁绝,市舶遂有数年短暂废止。当李定国收复广东后,随着齐国商业势力的大举渗入,广州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迅速恢复了曾经繁荣的对外贸易。

生丝、绢织物、瓷器、陶器、绸缎、麝香、桐油、猪鬃、木器、药材等商品源源不断地从广州输出。相应的,来自齐国的玻璃、钟表、檀香木、五金、枪炮、皮具、钢条、蜜酒(甘蔗酒)、象牙精制品,以及来自南洋的胡椒、高级香料等商品亦从广州输入。

无数的北方商人和内地商人源源地把货物运来广州,使其成为大明最为主要的对外贸易的商品集散市场。他们之中,以闽浙粤等沿海地区商人为多,仅“闽浙商贾聚食于粤为利者,亦不下数万人”。

同时,马来人、暹罗人、安南人、阿拉伯人,以及来自欧洲的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等各国商人齐聚广州,其中,尤以齐国人为最,他们不仅携带的商品货物品种最多,数量最多,价值最高,而且从广州所获得的货品质量也最好,如此,使得他们能获取的收益也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