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清皇商(第2/4页)

在闻知伪明在齐军的配合下,从辽东半岛、辽西走廊,以及朝鲜境内三个方向,发起对辽东的攻势后,康熙帝力主以漠南为基,放弃辽东,积聚实力,伺机反击的方略。遂驱使裹挟而来的二十余万包衣和汉民于三娘子城的基础上,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

后又在距旧城东北数公里外,另建一座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宫室、官署、匠作、粮库、军营;旧城(原归化城)内则聚居着普通居民和供往来商贾暂住。

这两年里,康熙命内大臣索额图利用附近充沛的黑河水源,于绥远地区,大力开展拓荒屯田,以养数十万军民之众。

为了获得关内粮食、铁器、棉布、食盐、火药等物资供给,康熙帝还着力招揽山西、陕西及河北等地的商贾前来归绥地区交易。

虽然,从京师逃至漠南蒙古,我大清朝廷几乎将整个河北、京师的财富都给搜刮一空,带到了绥远城。可是,两年下来,为了囤积各种战争和生活物资,加之要笼络数万满蒙汉八旗官兵,银钱不要命地撒了出去,已经使得我大清“国库”渐趋萎缩枯竭。

康熙计划明年开春北征喀尔喀蒙古诸部,除了要收服喀尔喀地区扩充实力,并设法解除后顾之忧外,还有就是想掳些牛羊和金银。数十年的相对和平生活,想必喀尔喀诸部已经积聚了不少财富,正好填补一下我大清“国库”。

“范三拔。”

在宫门外,数名商人见康熙帝远远走来,立时跪俯于冰冷的地面上,唯唯叩首。

“奴才在。”范三拔趴在地上,颤声应道。

“你父亲为何不亲至绥远来见朕?”康熙冷冷地问道。

“明廷盘查严密,家父需要应对伪逆孙可望,故而,不能亲至绥远觐见皇上。”

“孙可望到了张家口?”

“正是。”

“孙可望来张家口,有何目的?”

“奴才……不知。”范三拔低声说道。

“是不知,还是不愿讲?”康熙声音中带着一丝金铁之音。

“奴才确实不知。”范三拔使劲地在地上磕了几个头,“孙可望至张家口后,全城宵禁,禁止任何人外出行走。此前,与我范家交好的明军将官也未曾予我透露一丝信息。不过,奴才揣测,孙可望于北境巡幸,可能是……可能是为了统一协调北境各镇的兵权。”

“伪明于北境各镇不是皆以李定国为主吗?”

“回皇上,孙李二人素来有隙……”

“哦?”康熙闻言,脸上闪现出几分意外之色,“孙李之间可是已经交恶?”

“回皇上,孙李二人自从十余年前便已交恶,互生嫌隙。如今,想来是孙可望觉得天下已经定鼎,便想着要行兔死狗烹之举。”

康熙听罢,不由在宫门前轻轻地来回踱步,思索着这件事,我大清该如何利用,以破目前危局。

“都起来回话吧。”见地上跪俯的几名商人,或许是在寒风吹拂下,或许在帝王之威下,身子不受控制地抖动着,便让众人起身。

“听说,你们这次送来的货物较以往减少了六成。……此为何故?”

“回皇上。”范三拔面带苦色地应道:“明廷对各类物资控制日趋严格,尤其粮食、盐巴、茶叶、铁器,更是严厉禁止出关。至于火药、炮子、甲具、箭矢、刀枪等,奴才所能获取的来源也是越来越少。这次过来,我等还是花费了比以往多数倍的价格,足足筹集了三个多月,方能辗转出关,送至绥远。”

“哼,果真如此吗?”康熙冷声问道:“要知道,我大清昔日待你等不薄,先帝更是亲赐你等为皇商,籍隶内务府。莫不是,以为我大清被人家打出了关外,便想借机拿乔,勒索于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