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眼红的英国人(第4/4页)

不过,后来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印度和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陆上贸易通道被阻断,要想通过,往往要缴纳高昂的过路费,这极大冲击了印度的棉纺织贸易。

直到16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印度的棉纺织贸易才迎来了新的春天。

当时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无不对印度生产的棉织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将这些绘有印度神话人物、印度当地鲜花图案的棉布带到欧洲后,迅速掀起了一波购物浪潮。在162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只进口了约5万件棉纺织品到英国,而之后不到20年,进口数量便涨了4倍。

即使,为了保护国内的毛纺织产业,英国政府曾一度限制印度棉布在国内销售,对印度棉布征收高额关税。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印度棉布销售的持续扩大。

印度棉织品的繁荣一直持续到1660年,在齐国的棉纺织产业兴起后,遂开始面临对方的价格和数量规模的冲击。

东印度群岛、马来半岛、波斯、阿拉伯、奥斯曼、东非,这些消费市场从萎缩到全部失去,也不过是短短十年时间。

在战前,不仅庞大的欧洲市场面临齐国棉纺织品的激烈竞争,就连本土市场也遭到齐国的全面侵袭。岌岌可危的本土棉织品,在帝国皇帝接连提高齐国进口关税,并采取限额进口后,方能勉强吊着一口气,继续苟延残喘。

如今,帝国战败,被迫对齐国棉纺织品全面开放市场。在不到五年时间里,阿布尔·卡拉姆·阿卜杜勒就见证了数十上百家棉织品工场的倒闭关门。他所在的工场为了保持生存,也将所有的工人薪水一压再压,勉力支撑着。

但是,压垮工场的最后一棵稻草很快就来了。作为棉织品主要原料的棉花,其价格在齐国商人的疯狂哄抬下,在五年里,足足涨了两倍之多,进一步挤压工场的生产利润,使得无数工场主只能选择关门闭业。

棉纺织工场垮了,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工作,而且还没有一寸属于自己的土地,阿布尔·卡拉姆·阿卜杜勒不知道未来的生活将怎样继续下去。

难道,要应征齐国人的海外拓殖招募,远走他乡,去荒僻的非洲谋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