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千里少年(第2/5页)

而是一个题跋。

《千里江山图》完工之后,宋徽宗把它赐给了宰相蔡京。

这个宰相,几起几落,不是什么好官。

因为艺术才华出众,和千古艺帝臭味相投。

蔡京收到赏赐,在这幅画的卷尾,写了这样的一段话: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标点符号是后面添加的。

那个时代还没有。

这段话本身的字数是77个,但前面的十个字,和王希孟本人并没有什么的关系。

这段话记载了,一个叫希孟的十八岁少年,原本是画学的学生。

献上过好几次画,但没有画得特别出色的。

宋徽宗却在这些“一般般”的画里面,发现了这个少年的无限潜质。

于是乎,在宋徽宗的亲自指导下,少年绘画技艺突飞猛进。

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画好了流传千古的《千里江山图》。

蔡京的这个题跋,好像讲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各种的语焉不详。

“聂先生是不是想问,王希孟是不是真人,是不是真的在历史上存在过?”梦心之尝试梳理聂广义的话。

聂先生……

这个称呼,听得聂广义心里泛起了嘀咕。

不是和妹妹一样,叫他义叔叔吗?

当然,姑娘年纪比较大,非要叫他义哥哥也是可以的。

嘀咕完了,还是得把话给续上:“不,我不怀疑历史上是不是有这样的天才少年,天才无论哪个年代都有很多,只看有没有被记录下来,我的问题是,王希孟是不是真的姓王?”

“啊?”

“很意外吗?你肯定知道蔡京在《千里江山图》里面的那个题跋,对吧?从头到尾直说希孟对吧?哪有说王希孟?”聂广义顿了顿:“所以,我的问题是,希孟在你梦里姓王吗?”

题跋里面,确实没有关于姓氏的记载。

那段全长77个字的跋,与其说是在记录一个天才的画师,不如说是在歌颂宋徽宗是个天才的老师。

“聂先生的这个问题,并不需要从梦里寻找答案。”

“姑娘此话怎讲?”

“我们国家,有延续了千年的装裱规矩。”

梦心之给出了回应:

“为了方便拿取和著录,画都是需要装裱的。”

“会在外包的题签上面写上时代、作者以及作品名。”

“清初的梁清标在得到这幅画之后,重新做了装裱。”

“他在重新装裱的时候,是可以看到宋人原签的。”

“也是基于原签的内容,才会在外包写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梦心之详细地解释了一番。

“这倒也是,一个姓氏,不存在姓氏作假的可能和意义。”聂广义想了想,又道:“姑娘刚刚似乎话里有话?”

“嗯?”梦心之笑意盈盈道:“我有吗?”

“当然有啊。”聂广义回答道:“姑娘方才说【这个问题,并不需要从梦里寻找答案】,那么什么问题需要呢?”

梦心之一时有些语塞。

她没有遇到过像聂广义这样的,

不问她为什么会做梦。

也不说梦里的事情有什么是能信的。

一上来就直接问她,梦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

见梦心之没反应,聂广义就开始追问:“姑娘可以告诉我哪些必须要从梦里寻找的答案呢?”

虽是有着九秋之菊一般的性子。

梦心之到了这个时候,也不免开始有些情绪上的波动。

她不答反问道:“聂先生,你难道不觉得,在梦境里,寻找历史的答案,是一件非常不可理喻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