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疼(第2/3页)

王谙的眉眼依稀和女儿有些相像,谢燕鸿一见便觉得鼻子一酸。

他叫了一声“阿公”,上前一步就要拜,王谙忙将他扶起,握着他的手,仔细端详他的面容,半天才道:“小鸿......长大了......你长得和你母亲很像......”

就这么一句话,就让谢燕鸿差点哭了,王谙眼中也有些泪光。

但他没忘正事,从怀中将一路收好的信拿出来,郑重地说道:“这是我娘让我必须交到您手上的,里头有她的手书,还有......圣人的手书......”

王谙胡子一抖:“圣人?”

谢燕鸿补充道:“先帝。”

王谙神色一凛,唤人拿来纸刀,将封口的火漆剔开。启封前,他动作一顿,将唯一剩下的心腹侍从也遣出去了,他的目光落在了默立在谢燕鸿背后的长宁身上。

谢燕鸿又忙将长宁介绍了一遍,他话音刚落,长宁便自动自觉到门外去了,谢燕鸿想叫住他,让他不必回避,回头看了一眼外祖父,还是咽下了这句话。兹事体大,王谙不放心也是正常的。

室内只剩下祖孙二人,王谙启开信封,将里面的东西一一取出。

里面先是两张样式不同的信纸,分别就是先帝与王氏的手书,信封是防水的油纸所做,打得很,里头还倒出了双鱼玉佩的另外半边,掉在了王谙的掌心里。

“这是?”王谙问道。

谢燕鸿眼神一黯,说道:“这是娘留给我的。”

王谙将鱼形玉佩给他,屏气凝神,郑重地将两封书信打开,迅速浏览了一遍,脸色凝重,眉头紧锁,看完之后又细细看了一遍。谢燕鸿也想看,静静地等着。王谙却没打算给他看,将两封信又重新叠好,放回信封里。

谢燕鸿问道:“阿公,里头写的什么?”

王谙满面愁容,沉吟不语,好一会儿才说道:“小鸿,此事关乎国本,需要从长计议。你还小,你娘也嘱咐我保你平安,这事你不要过问,阿公来想办法。”

谢燕鸿垂下头,踌躇道:“那我......”

“你先安心住下,”王谙说道,“不要外出,省得被有心人见到,横生波折。”

谢燕鸿跟着他出了书房,长宁正站在门外。王谙见了他,很客气地一拱手,慈和地说道:“这位壮士,一路上有劳你了,我吩咐人安排院子,你与小鸿一同住下。”

长宁却说:“我不能久居魏州,马上就要启程离开了。”

谢燕鸿虽然早有准备,但听到这句话,免不得还是心里往下一坠,但他又无话可说,只能垂着眼睛不说话。

王谙关切道:“不知壮士要去往何方?我可派人护送。”

长宁只说了句“不必”,也没说自己要去哪里。王谙沉吟片刻,答道:“客从远方来,不尽地主之谊说不过去,壮士且留几日。”

听到这儿,谢燕鸿又有了盼头,抬眼看向长宁,长宁似乎也往他这儿看了一眼,终究点了点头。

王谙将他们二人安排在王宅的一个僻静院子里,每日有人将饭菜和起居用品送来。王谙每日来看看他们,谢燕鸿问过他关于京里的消息,王谙也是叹气摇头。

“打探到的也只是收监候斩,往后的就不知道了。本州的安抚使是新上任的,新帝终究是心有芥蒂,这新的安抚使,处处找茬,阿公的日子也不好过......”

等谢燕鸿问道先帝的手书内容,以及如何筹划一事,王谙每每摸着胡子叹气:“你还小,这些不必过问。”

问来问去没个结果,谢燕鸿也只好说家常。

“小表妹今年也有十五了吧,许人家了吗?”

王谙一滞,谢燕鸿马上觉出自己问得不妥。两家以前是戏言过婚约的,如今再提无论如何也不合适,这么一问,倒显出自己别有用心了。

他忙补了一句道:“若不是如今这样的情势,倒也可以一叙,毕竟是自家兄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