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岂知天道曲如弓(第2/3页)

于是,他便决定抽身出来,留在这里,或可有一席之地,让他明确自己在这世间的意义。但终究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少年时,他与大家一块儿读书。

夫子带着大家诗书典籍,先是“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又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再是“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他们读了许多,学了许多,胸中满是热血,想象着十数载后,如何指点江山,名留青史。现如今,他只想到一句——“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大人......大人!”

有人在叫他,他回过神来,转头看去,见有一骑策马朝他而来,骑手很脸熟,他想起来了,那是他派出去接应粮草的那队精兵中的其中一人。

那一骑奔至他身前,勒缰下马,弯腰便拜,孙晔庭忙扶住,问道:“怎么只你一人回来?!”

“那日被狄军截杀,粮草被烧,人马折损近半。我等想着要回城复命,没料到竟有一员悍将将我们引至永定河边,那里有一队兵马候着,说是......说是领了您的命令,在那儿候命......”

孙晔庭听得一头雾水,不知从哪里凭空冒出来一队兵马。

“有书信一封,遣小人带来......”

孙晔庭连忙接过来,无封无缄的一张信纸,展开后,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却都是前言不搭后语的单字,连不成句。正当孙晔庭大皱眉头的时候,他突然明白了,这是一封加密的信,而信上的字迹,他再熟悉不过——谢燕鸿!

这是他们从前念书时就玩过的把戏。

预先定好一首诗,根据暗语,限定诗文中某两句的某两字,结合两字的声韵,便生成了新字,新字连起来便是密信要传递的消息。

他们以前时常这样玩,颜澄不爱这些弯弯绕绕的,只有他和谢燕鸿,夫子在上面念书,他们在下头互写密信,加密解密,不厌其烦。即便被夫子发现了没收,也不知他们在写些什么。

可是,他们事先没有约定,繁浩诗文中,哪一篇才是解密的钥匙呢?

孙晔庭捏紧信纸,忽然间福至心灵——当日他与谢燕鸿在京郊宝相寺分别,临别之时,他诵了一首诗,就是那首了。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孙晔庭喃喃念道。

找到了钥匙,开锁便易如反掌了。虽然相隔多年,但孙晔庭玩起这个解密的游戏来,还是轻车熟路,很快的,他便把密信内容解出来了。

“五日后,寅时,援兵至。”

没有任何迟疑,孙晔庭立时便相信了谢燕鸿。就像儿时,他在无人的山中失足落入坑中,谢燕鸿说一直陪他,就一直趴在旁边陪他,直到有人来救为止。如今谢燕鸿说五日后寅时有援兵,那必定是有的。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稳定人心,守到五日后。

孙晔庭吩咐道:“传令下去,为犒劳士卒,每人可预支半月粮饷,若有百姓因战事损毁房屋的,也可领粮。”

永定河边,将密信传出之后,谢燕鸿心中稍定,陆少微却满是疑虑。

“你怎么就确定他会听你的?”陆少微问道。

谢燕鸿笃定地点点头,反问道:“五日后一定有大雨?”

这回轮到陆少微笃定了,她轻松地说道:“一定有,不然我们都一起玩儿完。”

那一日,长宁探知狄军烧了支援的粮草,带回了消息的同时,也带回了一支劲旅。那是孙晔庭派出去接应粮草的,被狄军截住,粮食被烧,人马也折损了将近一半,活下来的都是死里逃生的精悍骑兵。

他们奉命出去接应粮草,失败而归,自然是要回城复命的,只是狄人将魏州城团团围住,想要回城无异于自投罗网。道理他们都懂,但要信任凭空冒出来的谢燕鸿,也不容易,谢燕鸿便写就密信一封,交由他们中间一人,冒死送入城中,传递给孙晔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