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他逃他追(第2/3页)

“谢谢姐姐帮忙。”姜也背着包,转身离开。

姜也去超市买了些干粮,他前天在网上买的登山镐、冲锋衣、指南针、卫星电话什么的也到货了。除此之外,他还去搞了把钉枪。背包重了许多倍,下午三点,他坐上了前往墨江村的小巴。汽车载着他远离人烟,公路狭窄破旧,两边的楼房越来越稀少,林子逐渐密集了起来,山风拂过,绿浪掀腾搅覆,波峰迭起。车一直在颠簸,坐在姜也前面的人晕车呕吐,一种难言的酸臭弥漫在巴士里。姜也打开窗子,眺望远方高耸及天的巨大山脉。

他不禁想,很多很多年前,妈妈是否也走在这条路上?

晚上七点多他们到了墨江村,下车都是本地人,背着锄头铲子各回各家,就他一个外地人立在村口。他随便拉了一个人,给了他一根烟和二十块钱,“叔叔,墨江村一个礼拜之前是不是来过一群外地人?打扮应该和我差不多。”

那人脸膛黝黑,像风干的红薯片。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姜也,指着山坡上的一间吊脚楼。那吊脚楼矗立在山坡的尽头,和山村其他聚集在一起的水泥楼房有些距离。高脚背对斜阳,是完全的黑色,几乎和深山密林融为一体。

“吉吉瓦尔。”他好像不太会说普通话,“找他。”

“你是说,那些外地人来找吉吉瓦尔?”

那人点头。

姜也再次确认,“吉吉瓦尔是你们这儿最老的老猎人?”

那人又点了下头,从他手里的烟盒抽走了两根烟,扛起自己的锄头离开了。

姜也背着包往山坡上去,走了十分钟,到达阴郁的吊脚楼前。屋子是古朴的竹子结构,最底下养了两头黑漆漆的猪,满身污垢,臭气熏天。吊脚楼的侧面爬满了绿油油的藤蔓,若不是水井边上放了几个锃亮的铁盆,还有三副油腻腻的碗筷,姜也几乎认为这屋子早已被人遗弃。

他走到正门,望见火塘边上坐了三个登山客打扮的人。原来在他之前,已有人先到了这里。姜也站在门口,同他们面面相觑。靠门口的那个最是显眼,高鼻深目,眼眸是琥珀一般的浅棕色。姜也莫名觉得他眼熟,好像长得很像某个男明星。

他冲姜也点头打招呼,“吉吉瓦尔不在家,出去接人了。”

“你是……”其中一个人举起油灯,靠近看姜也面容,“小也?”

眼前人四十来岁的模样,戴着黑框眼镜,眉眼间有斯文的书卷气。姜也愣了一瞬,认出了眼前人,“白叔叔。”

他是姜若初以前在华南大学的同事,历史研究所的白念慈教授。

“小也,你怎么在这儿?”白念慈问。

“我……”若说出实情,恐怕他也不会相信,况且那些东西也不好对外人说。姜也顿了顿,道:“我妈从前来过这里,她失踪了,我想着来她来过的地方,能不能找到什么线索。”

白念慈叹息道:“你呀你,一个人跑这么大老远,叫人多担心。家里人知道吗?”

姜也面不改色地撒谎,“知道。”

白念慈向姜也介绍其他两个人,“这两位是滇西地质研究所的教授,这是霍昂老师,这是依拉勒老师。他们是进山做地质调查,我最近休假,听说他们要来这里,就跟来看看。”他扶了扶眼镜,“你妈妈给我看过她的论文和考察记录,她最后来的地方就是这附近的太岁村。她最近几年一直在研究滇西,我的方向虽然不涉及这个领域,但我一直很好奇,她这么执着,到底是为什么。”

姜也神色一凛,“你看过我妈妈的论文?”

白念慈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你妈妈提到了滇西的一个神秘信仰,并且坚信这个信仰的实际诞生时间远早于其他地方的文明,只不过在数千年的演化中和地域的主流文明融合渗透,改头换面。小也,你应该知道你妈妈被学校解聘了吧?不要责怪学校,你妈妈论述的东西根本无法想象,学界批判她情有可原。但我必须来亲眼看一看,我和你妈妈相识多年,她学风严谨,为人正直,绝不是信口雌黄的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