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大善人22(第2/3页)

从云湖镇搬到汴州城三年多,此时,一家人才觉得生活安稳有奔头,有了心安的感觉。

大郎的月度考校后,正逢周逸芳去云湖镇收店铺租子。

大郎嚷着要一起去。

周逸芳没有反对,只说:“让祖父、任大侠给你布置好功课。”

大郎也不在意,爽快说好。

任十一听了,便说:“不用布置,我一起。”

大郎兴奋:“师父你也去吗?”

任十一点头:“去看看。”

周逸芳想着路上有个劳力挺不错的,而且这位在外头游历惯了,在汴州呆三年,估计的确呆闷了吧。

时逢大郎8周岁生日,这趟出行,周逸芳索性放慢了节奏,租了一辆驴车,带上吃食,一路看景一路走。

大郎自从搬到枣子巷,很少出门。跑得最远也不过是和巷子里的小孩一块去不远处的水塘玩。

p;周逸芳问他:“小时候从云湖镇搬过来,还有印象吗?”

大郎没听到,他的凳子上仿佛有刺,出了城,屁股就没落过凳,半个身子趴在窗口往外瞧。看到沿路的花花草草都觉得开心,看到湖边的野鸭更是惊呼。

“娘,我们下车去抓鸭子吧!这鸭子会不会还下了野鸭蛋啊?”

任十一赶着驴车,闻声当真放慢了车速,似乎要停下。

周逸芳无奈,这一大一小都想停下,她难道要做恶人?

“天日正热呢,想玩,回头太阳下山了我们停车再去。日落西山的时候,云湖边的野鸭才是真的多。”

大郎坐回来,惊奇地看着他娘:“真的?”

任十一是从京城过来的,没来过云湖,他也不知道这个事,在外头竖着耳朵听。

周逸芳:“真的。夕阳西下,野鸭也要飞回家。这岸边就是它们的栖息地,一到傍晚,一大片的鸭子。但是人想要捉到它们也不容易,野鸭和家鸭不同,很灵活,不仅会飞,还有攻击力。”

大郎:“不怕,我和师父肯定能捉到!”

周逸芳认同他们师徒的能力:“我们先赶路,太阳下山了,你们再去捉一两只来,我给你们烧鸭子吃。”

大郎握拳激动:“好!师父,你听到了吗?我们太阳下山就去捉鸭子!”

任十一语调轻松的回应传进来:“好。”

大郎依旧蠢蠢欲动,十分兴奋:“凭我师父的本事,肯定能捉好多好多只!娘,我们把它们全都捉了,拿去云湖镇卖呀!”

周逸芳戳了戳他的脑门:“你竟然还长生意头脑了。”

大郎摸着脑门嘿嘿笑,得意:“我日日看着娘做生意,当然会学点皮毛。”

周逸芳点点头,却说:“不用捉很多,这些年百姓日子不好过,连带着野鸭的日子也难过了。云湖边上的野鸭,一年比一年少。我们不缺吃穿,捉一两只让你们尝尝野味尽尽兴就好。做生意还是算了。”

大郎不懂:“为什么不捉,娘你也说了,人家也都在捉,我们不捉它们,也会有别的人把他们捉走杀了,那还不如我们捉去卖钱呢。”

大郎这套逻辑很简单,这些鸭子终归是要死的,为什么要让它们死在别人手上,当然要死在我手上让我得利才行。

周逸芳没指责他不对,而是说:“如果你此时食不果腹,娘赞同你的说法,人在生存面前,没有太多悲悯良善;但如果你衣食无忧,只是为了乐趣或者多一笔可有可无的钱,娘便觉得你说的不对。”

“为什么不对?”大郎执着地问。

“祖父教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记得吗?”

大郎似有恍然,点头:“记得。”

“这便是相似的道理了。还有一个词是‘涸泽而渔’。这野鸭,放到集市上虽能卖几个钱,但是我们不缺这点;如果你仗着师父的武力一下子把它们捉光了,一可能导致云湖的野鸭更少了,来年再没有野鸭;二,后面如果有生活困难的人前来打猎,野鸭对我们是可有可无的,对他们却是生计、是饱腹的食物,你一人拿走了所有,别人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