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第2/3页)

那可就造孽了。

那还是先别找了。

但余秀兰话出口,十足地别扭:“你现在主意正,我这个当妈的管不了你,你爱咋咋地吧。”

不过她又好奇,“傅知青那模样,那本事,你真对他一点儿想法都没有?”

赵柯垂眸,笑容轻浅:“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更从容一些。”

余秀兰:“……”

说了跟没说一样。

·

各村儿青年回村之后,不知道怎么跟各自大队说的,赵村儿大队明确说的是希望各村儿想要来学习的两个人在十二月之前到,但从月底到十二月前几天,一直稀稀拉拉地来人。

就好像学校开学,总有人晚到。

赵村儿大队几乎每天都要接待一次两次甚至更多。

熟人比较多,有几个村儿派来了知青。

住处很好安排,可以直接在村外的大库里,那里不缺地方,不缺材料,当天来人当天就能打出简易的床来,人多了直接在工作间拼个通铺,完全放得下,第二天早上收起来也不费事。

赵柯特意去问过顾校长和吴老师,他们跟这些外村儿人住在一块儿,是否方便。

主要吴老师是个女人,她的感受尤为重要。

吴老师不在意,“我和顾校长晚上住在西边儿的小屋,能走小门儿,不受影响。”

树根儿晚上在活动室铺床睡,早上收起铺盖,完全不影响其他。

既然如此,新来的劳力们就确定入住村外大库。

赵新山在大队找了两个妇女给他们做饭,连带顾校长、吴老师和树根儿都跟着吃上现成饭。

人全都到齐,赵村儿冬天的劳作完全启动。

土窑烧砖已经平稳进入状态,一进入十二月,赵村儿的男社员们便开始轮班。

赵村儿的男社员们不参与造水车,专心烧砖。

赵新山将砖窑看得很重,从建造开始,就没让外村儿的人插手,现在外村儿的青年们也接触不到赵村儿烧砖的工作。

刘兴学和邓海信能够胜任烧砖的技术监督工作,傅杭就从砖窑抽身,每天都待在大库的工作间,教导外村儿的青年们造水车。

组装要在前期准备之后进行,而木工活儿不是一蹴而就,说是“教导”,外村儿青年们更多的还是作为造水车的劳动力,但没有人有怨言,因为按照赵村儿所说,需要“熟能生巧”。

等到水车完事儿,才是排水渠的相关学习。

这几个月,傅杭又从各处收集到很多排水渠相关的资料,毫不吝啬地塞给了刘兴学和邓海信,让他们去学习,到时候给其他大队进行指导的任务也都扔在两人身上。

人的时间精力有限。

傅杭更多的时间还是用来学习吸收更多的知识,土窑、水车、排水渠这些都是过去式,新的挑战是拖拉机和发电机,恰巧,这些本就在他的学习范围之内。

林海洋仍然给傅杭打下手,跟着傅杭一起进入新的挑战。但他的学习能力比不上傅杭,每天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

刘兴学和邓海信也有些忙不开,请来唐知青。

于是唐小婉又成了活动室的小挂件儿。

每天,唐知青都将她裹得严严实实,抱到大库。大人们上扫盲课,她就在旁边儿玩儿,偶尔出其不意地吐出一句上课的内容,惹来大家一阵惊奇。

能白占的便宜,村里人就不会落下,有妇女想要效仿,带着自家的娃过来,没准儿也能像唐小婉一样,早早启蒙。

可惜孩子小,大多不受控,没有唐小婉乖巧的,最终都被庄兰以“影响课堂纪律”,委婉地拒绝他们出现在活动室中。

自家娃被“撵”出去,当家长的都不太高兴,但她们管不住孩子,只能酸溜溜地说一句:“知青的娃,就是比咱们刨地农民生的娃懂事儿。”

赵柯跟赵芸芸躲在后面嗑瓜子,听到就顺嘴为托儿所招生:“出身不完全定性未来,所以需要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明年的托儿所建成,一定要送孩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