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2/3页)

赵柯和傅杭都听见了,同时看向他。

林海洋立马改口:“我是说‘志同道合’,咱们都是志同道合。”

·

赵柯到省城的第三天,赵建国调休,带着她去买其他东西。

她腰上的钱,带的是超过预算的,买拖拉机去了一半儿多,买种子又去了不少,第三天不断重复掏钱的动作,到后来剩的仨瓜俩枣,根本没必要塞回系在腰上的布兜。

而这点儿钱,买完柴油,再买完猪,分毛不剩。

真正体验到什么叫花钱如流水。

赵柯肉疼。

第四天,赵柯没什么要买的了,上午跑到农学院跟系主任请教了不少种水稻的知识,下午跑到农业部,从那儿挖到足足两大捆资料。

她离开农业部,又去报社,取到两捆信,顺便借着苏教授副主编的名头,以及她快要散去的热度,开口问能不能给她一些不要的旧报纸旧杂志。

赵柯头一回当名人,没经验,矜持了一天。

不过形象这玩意儿,放下就放下了,放下才一身轻松。

事儿办了就行,一些细枝末节,不重要。

而报社的工作人员听到她要旧报纸,眼神稍显怪异,“有,是要带回去糊墙吗?”

“不是,我们大队在给社员扫盲,没钱买书和其他读物,都是我从县革委和公社淘各种报纸文件资料……让他们了解世界。”

工作人员的眼神一下子变了,敬佩道:“如果旧报纸能帮助扫盲,太有意义了!我跟主任请示一下,带你去库房。”

“麻烦了。”赵柯开玩笑地自嘲,“这是我个人行为,千万别以为我们大队都这个死德行。”

工作人员摇头,“不,你是个好干部。”

赵柯只是笑了笑,没言语。

不知道工作人员怎么‘宣传’的,等到赵柯离开的时候,划拉了一大堆,涉及政治、民生、科普、文学……多到她一个人搬不了,需要报社的工作人员帮她送上公交车的地步。

“赵同志,你下车有人接吗?”

赵柯看了一眼天色,报社到她住的招待所,要将近一个小时的车,傅杭他们该回来了。

“有。”

临近下班时间,两站之后,公交车的人便越来越多,乘客们上来都要看一看赵柯和她脚边一摞摞的东西。

赵柯怕影响其他乘客,靠边儿摞高,用身体扶了一路。

公交车到站,傅杭果然在站台等她。

“傅知青,上来帮我搬一下。”赵柯又冲着前面的司机和剩下的几个乘客表示歉意,“我们不会耽误太久。”

司机摆摆手,“没事儿。”

傅杭长腿一迈,一次拎捆,赵柯和他两个人来回三次,只几分钟就全都搬下去。

最后一趟,赵柯跟车上的人道一声谢,匆匆下去。

招待所离站点还有一段距离,傅杭刀:“我在这儿守着,你先回去,叫林海洋和陈三儿过来拿,你就别多跑一趟了。”

“一起拿快一些。”

赵柯拎着两捆信先回招待所。

过了一会儿,三个人过来,一次性全都抱回招待所。

赵柯他们到省城的第五天,准备返程。

傅杭他们三个也都稍微练了一下开拖拉机,陈三儿主要练习开手扶拖拉机。

陈三儿新手上路,不敢进城,手扶拖拉机只能先停在拖拉机厂。

赵柯开四轮拖拉机比较顺畅,所以她先带三个男青年去取了工具、报纸之类的东西,送回到手扶拖拉机的拖斗上,然后又去取寄存的种子,汇合后一道返程。

女司机开拖拉机,尤其,两个年轻男人一左一右坐在她两边儿,走到哪儿都相当拉风,且越远离省城越引人注目。

这几天过去,路基本干了,但路况太差,坑坑洼洼。

赵柯开得又莽,人家草原上策马奔腾,她破土道上开个拖拉机奔腾。

傅杭和林海洋颠得人左摇右晃,上上下下,手死死地握着她的靠背,生怕哪一下子,他们就被甩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