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第3/7页)

晚上十点半,母猪的躁动剧烈,真发动了。

煤油灯挂满这个猪圈单间的四个角落,猪圈里还算亮堂。

没有问题,尽量不人工辅助生产,所以刚开始只有赵春花一个人在里面陪着。

赵柯、赵新山和朱大娘、尹知青都站在猪栏外面儿,安静地等着。

十点五十多,母猪的喊叫一声比一声难受,暴躁地躺下,起来,又躺下,又起来……几次之后,产道口开开合合,时而露出鸡蛋大小红色的小猪崽身体,时而又缩回去。

赵柯他们不由地屏住呼吸。

母猪忽地又直立起来,一声凄厉地叫声,一阵抽搐,包着透明胎衣的小猪崽儿一下子挤了出来,掉在干草堆上。

同时,第二只猪崽儿接着第一只打开的产道口,很顺畅地滑出来。

期间母猪后蹄踢踏,随时有可能踩到第一只小猪崽儿。

赵春花眼疾手快地抢过那只小猪崽儿,等了几秒钟又飞速地抓走第二只小猪崽儿。

赵春儿等了几秒,母猪没有继续生产的动静儿,疲惫地侧躺下去,她才挪到旁边儿,用细麸子迅速搓掉小猪崽儿身上的包衣模,确定小猪崽儿能自主呼吸,才开始处理它的脐带。

这时,赵柯的口鼻这才恢复喘气的功能。

没多长时间,小猪崽儿就尝试着踉踉跄跄地站起来。

赵春花送它们回到母猪腹部,小猪崽儿鼻子一拱一拱的,自动寻到奶源,叼着大口大口地吸起来。

它们两个很健康。

几个人脸上露出笑意。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母猪一直没有分娩反应,也没有小猪再次出生。

母猪一胎能生十来只小猪崽儿。

赵柯看它快要睡过去似的,轻声问:“不会只有两只吧?”

那也太少了。

而且头胎少,很有可能后面产或仔数都少,这太不合算了。

赵春花伸手摸了摸母猪的腹部,低声回答:“还硬的,应该还有小猪。”

有崽儿,它不生,也只能先等着。

不过老大和老二喝了初奶,四肢捣腾地很利索,赵柯他们盯着盯着,情不自禁地露出欣慰地笑容。

一个小时过去,时间越来越晚,赵柯几人为了抵抗困意,小声儿地聊天。

赵新山算计道:“咱大队五头母猪,只要平均十个,就基本完成任务,要是有超出的,那就是超额完成任务。”

朱大娘拍了拍脸,道:“有两头母猪肚子很大,没准儿带崽儿不少。”

如果是真的,那当然最好。

另外三个养猪场都多买了猪崽防备意外,有一只死亡,都会报到养殖站。

现在三个养猪场还有富余的猪,如果真按照赵新山预计的,赵村儿大队这边儿几乎没有压力,冬天也不用留猪,全卖出去收钱就行。

今年赵村儿大队的社员们肯定能过个肥年。

赵柯笑道:“昨天还有人问我,砖房啥时候能盖,今年都过去半年了,大家都着急了。”

朱大娘一听这话,有话说了,“可不是,前几天我家那口子还念叨,要是能早点儿盖起砖房,能给建强当婚房,大队长,赵主任,有没有个准话儿,大队这都忽悠大伙儿一年半了。”

猪圈里的赵春花也回头笑道:“可不是吗,我家那个也说呢,这咋盖完学校,就没动静儿了呢。”

赵新山道:“咋能是没动静儿?咱大队砖窑这不先紧着公社盖屋子,给你们挣砖房钱呢吗。”

春耕结束没多久,公社就开始准备了,这次的建筑队工人更多,牛会计在公社忙得脚不沾地,四爷家的赵成直接带着他那组人跟着进公社干活,赵成顺便儿当工头做管理。

赵村儿大队这边儿人不够用,就在李村儿大队和潘村儿大队招了一些人做短工。

赵春花也是老赵家的人,说话随便儿,“知道大队盖砖房是早晚的事儿,不耽误着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