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回 汴京三国大乱斗(五)(第2/4页)

说着来了兴致,扯过九儿子:“小九,你既爱学武功,父皇今日便教你兵法!你且看如今战局,我军三将,领数千人当他一万兵马,我军这面,人尽其才,都在厮杀,他的兵马虽多,却有大半拦在了身后,不能发挥力量,这便是以正相合的道理,你再看右面,我军主力绕向他后面,这却是要出奇制胜,届时把他后路一断,两面夹击,他的军心岂能不乱?呵呵,莫说区区万人,便是十万人,也自杀得溃败……”

他口中滔滔不绝,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好不兴高采烈,赵小九听得迷迷茫茫,本来聪颖的脑子,渐渐糊涂了起来。

童贯、梁师成两个,一左一右,争相捧哏,这个惊叹:“原来如此!局势这般复杂,难得陛下洞若观火。”那个说:“都道童帅乃是本朝知兵第一,今日才知,若与陛下比,童帅也之好屈居第二。”

蔡京见这两个老奸臣献媚邀宠,冷哼一声,把儿子蔡攸一推,蔡攸跌跌撞撞到了官家身前。

官家惊奇望来,这厮却是个有捷才得的,瞬间福至心灵,立刻做感慨万千之态:“啊呀,陛下!微臣方才得诗一首,欲请陛下斧正。”

老赵爱诗词远胜兵法,当即来了劲头:“且念来朕听。”

蔡攸摇头晃脑,说来就来:

『“小小蛮夷欲叩关,关高千仞岂能攀?

圣君笑踞云台上,虎士逐杀落照间。

一片残霞红似血,万骑铁甲凛如山。

正合奇胜兵家事,大略雄才震九寰!”』

他即兴赋诗,颇见才学,官家听得哈哈大笑,指着蔡攸,对蔡京道:“老太师,可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

蔡京连忙谦逊:“此子班门弄斧,竟敢在官家面前卖弄,却是可笑、可笑。”

官家摇头道:“捷才如此,出口即得,也算不凡了,虽有不工之处,略加斧凿便是。譬如这‘一片残霞红似血,万骑铁甲凛如山’,若是改为‘天上残霞红似血,人间铁甲气如山’,岂不更见气势?不过颈联既动,颔联也要动一动了,唔……”

看官听说,原来律诗的讲究,上下八句,两两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对应起承转合,首联、尾联不须对仗,中间两联则讲究对仗公正,无外乎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又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便是每句的二四六三字,平仄相对。

譬如蔡攸此诗,第一句的二四六字“小”、“夷”、“叩”,乃是仄平仄,第二句对应的“高”、“仞”、“能”,便是平仄平,第三句则与第二句相同,也是平仄平,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又是仄平仄,这便是律诗平仄上的讲究了。

大致上,现代汉语四声,前两声为平,后两声为仄,也就是所谓中华新韵,古代韵脚则不完全一致,譬如“白”,按现代汉语算是平声,古代则算作仄声,这些讲究就比较细致了。

闲叙一笔,还归正传。

见官家皱眉琢磨词句,一干文臣齐齐来了劲,正要表现一番,忽听康王赵构笑呵呵道:“父皇,儿臣倒得了一句:圣君谈笑风云壮,虎士争驰金戈寒。”

官家把手一拍,欢喜笑道:“噫!皇儿文武双全!”

众臣岂敢同皇子争锋?也都纷纷点头,交首称赞。

太子赵桓见弟弟屡次露脸,自是不甘落寞,笑道:“父皇,孩儿有个想法,倒不如把此诗前后稍改,抄录了赠送耶律延禧,也不枉他万里迢迢,来汴梁城下挨我兄弟一箭。”

官家愈发兴高采烈:“好点子!怎么改?”

赵桓笑道:“不如就改成——

『尔辈蛮夷欲叩关,汴梁千仞古难攀!

圣君谈笑风云壮,虎士争驰金戈寒。

天上残霞红似血,人间铁甲气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