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三章合一(第6/8页)

这话真是问到了精髓,谁知道燎原厂一年能生产多少?可大家都知道,现在夏国发展迅速,随着外资的进入,很多行业到了必须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时刻,上数控机床也成了必然的趋势。

原先大家不做,是因为进口的数控系统太贵了,为了保证利润定价势必不低,这样的数控机床,他们这种规模的厂子根本不敢接——谁敢买啊。

可是如今燎原厂的数控系统的价格到了不到五万,他们再压低成本,肯定有竞争力,早上马数控机床,就能早占一席之地,这绝对错不了。

但是,燎原厂能成产这么多吗?

这么一想,他们不知道怎的就有了点急迫。等着三批人都到了,车子就向着燎原厂开去,胡玉芬又跟其他两个厂的同志打了招呼一问,心是一直往下掉——他们说,这两天燎原厂就已经接待了三十来个机床厂了。

不过想想也是,全国规模以上机床工具企业就有1400多家,具有生产机床能力的企业不下四百家。这么多家企业里,敢于上数控机床的,也不下百家。

燎原厂可是石破天惊独一份,他们都能看到商机,其他厂家也自然能看到。

所以,心情自然又急迫了一分。

等着到了后,负责接待的同志就问是需要入住还是立刻展开工作,他们自然就选了后者,结果去了才发现,燎原厂居然已经是一条龙了,先去车间,由专业的销售工程师带领,一一讲解燎原一号,讲完了以后,就带着他们去洽谈室,进行深入了解和谈判,虽然是一对一的小房间,燎原厂也是尽量让他们安静下来,可谁能忽略外面的声音呢。

“都是一个合同,东阳厂五洲厂来了价格也不低,咱们来了价格也不高,东西也看过了,一等一的好东西,现在不签,再等等,我看就没机会了。”

“可不是吗?你瞧人山人海的,我听说现在他们供销科里的电话还是不停地想,有不少厂子要过来呢。要不?签了?”

“签了吧!”

胡玉芬和钱云他们,低头看着手中的合作模式,燎原厂的分两种,一种是只购买数控系统,这种是成交关系,系统给你,数控机床的设计由自己来。第二种是全包式,从机床设计到各种工艺,包括数控系统都是来自于燎原厂,他们只负责生产,这个要求比较严格,需要通过他们的验证,但是有点非常好——保证质量,不过利润比较少。

东阳厂就是第二种合作方式。

但是燎原厂也很厚道,这样的合同只用五年,五年过后,设计图纸、工艺等一切都归他们所有,到时候,他们就是第一类合同了——只需要支付数控系统的价钱,就可以自由生产机床。

说真的,看到第一眼,胡玉芬他们就相中了第二种合作方式——这看着是为燎原厂做嫁衣,仿佛大头都归了燎原厂,但实际上,这是燎原厂在练兵啊。现在东阳厂生产出的机床是什么水平?和德国一样,这是随随便便一家厂子能生产出来的吗?

这里面,不提硬件,只说装配工艺这一点,很多厂子多少年都摸不出来为什么相同的零部件,有的厂子装出来是优等品,有的厂子装出来精度差到不能用!

最简单的例子,原先夏国有个厂曾经进口了一款机床,坏了后请了原厂的售后来进行维修,不过价格很贵。所以第二次坏了后,他们准备不再续保了,自己维修,修倒是修好了,可装好以后,精度却比以前差了不少。

这家厂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请了胡玉芬他们厂过去研究,胡玉芬他们也没研究出来为什么,直到后来,他们没办法了,让人一一回忆,上次维修的时候,对方到底干了什么,最后有人想起来,对方在装配的时候,底下垫了两张纸壳子。

至于为什么,人家没说,可是他们垫上纸壳后,就真的精度没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