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长大(第5/8页)

熟人一脸的菜色:“呸!真是那样倒好啦!咱们也能沾点光!是清查!倒了八辈子血霉了!你说,王京兆他没别的事儿忙了吗?怎么就管起我们卖度牒的事儿来了?也不想想,我们卖出去多少钱缴给国库?”

因王云鹤一封奏疏,崇玄署也如同之前的大理寺一般,开始清查旧日的度牒之类,非常要命!王云鹤的意思,度牒收钱是应该的,因为僧尼道士不缴税,这对国家是不利的,所以度牒钱就算是一次性的买断赋税。但是!度牒不能给钱就卖,得是个正经的出家人。崇玄署不分好赖就卖度牒,不行!得有个门槛儿。先考试,考过了才许缴钱买。

以往的那些,也要往回查,再查出些陈年旧案、无头公案呢?万一是个江洋大盗隐居呢?

署玄署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卖度牒的钱就整个朝廷一起花,出事儿就让他们自查。

苦死了。

“我们崇玄署才几个人啊啊嗷!哪干得过来啊?!!!”熟人已经三十来岁了,胡子都蓄了,嚎得像个傻小子。

嚎完了,问祝缨:“你们大理寺有什么妙招吗?”

祝缨同情地看着他,说:“堆人,没日没夜的干,干个两年,这不今年就封卷了。让你们自查就知足吧,总比御史台或者我们大理寺来查你们强。”

熟人的脸更绿了:“你来干什么?”

祝缨道:“看看你,好久没见了,才知道你这儿有这个事儿,不过,我倒有个办法。”

“你说!算我欠你个人情。”

祝缨道:“你先分分类,让各寺观自查嘛!再查那些游方的……”

“游方的上哪儿查啊……”

祝缨一摊手:“你先把大的寺庙,尤其是报恩寺之类查了,它们没纰漏,别的地方出纰漏不至于太难看嘛。譬如,我看看,京城的庵堂寺庙的档,你这儿有吗?”

她借着给崇玄署分析功夫,把京城的庵堂的档又给过了一遍,与自己之前踩点的一对比,取中两家风评不错、不太差钱,还会舍粥赠药的尼庵,心道:花姐要接着学医,可往这两家去。

也常有善信会往庵堂帮忙之类,一边帮忙一边学,也不打眼。

告别了崇玄署,她回家就把这事儿跟花姐说了。花姐哭笑不得:“都快秋收了,现在哪有功夫管那个?你忘了?咱们家还有地呢!收租可不是到时候人家就交你手上了的!”

又教祝缨怎么收租子,怎么分辨收成的好坏。花姐道:“佃户想多留一些,地主想多收一点。怎么取中,可是门大学问。一味做好人,自家要精穷了,一味盘剥也是伤阴德。”

祝缨又学了一回土财主收租,只得暂把这尼庵的事略放一放。不过她转头却往这两个尼庵各舍了点香油钱。

等到秋收之后,花姐上报:“咱们收的是新谷子,因是薄田,又是头一年,收的略少些。他们不用咱们的牛犁种子,就抽租就少,十亩收一石半的谷子,谷折米按七成算。明年就可多收一点,能再多收一半。”

基本就是什一抽租稍多一点,明年也就是抽两成。比起别家算是很有良心了。花姐道:“三郎是官身,不用缴税,这是净得。”

张仙姑乐呵呵地说:“要搁以前,这是一大注收成,如今倒不这样说了,还要觉得它不多。”

祝缨道:“以后会有更多的。”

这收上来的租子,祝缨也是放到那个相熟的米铺里存着。米铺老板精明,看她仕途不错,不趁着新米上市压价,还照着原价收了她家的。

等到秋天的事儿忙完,祝缨要花姐去尼庵拜师学医。花姐道:“还有新房没定下来呢。再有,也不知道人家收不收,也不知道那里师傅好不好相处。”

祝缨笑道:“什么好不好相处?我已在那里舍了几次香油钱了,不好相处也得好相处。且你又很讨人喜欢,再没有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