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难题(第5/6页)

两派在朝上吵了起来。

一连数日,朝上都热闹极了。郑熹只帮着岳桓说了几句话,岳、杨二人都没有给他回音,他也就不再出手。杨静管着国子监,并非郑熹的最优选。杨静应该更倾向于王云鹤的,虽不亲近冼敬,但其主旨与郑熹一定是相悖的。

何苦为了杨静做一件有破绽的事情?

看他们闹就是了。

郑熹看了一眼年轻的皇帝,果然,皇帝也有些不耐烦了。

正在此时,杨静出列,端端正正地跪在了皇帝面前,双手将帽子一摘放到了地上,叩首道:“陛下,学生陨命、师长难辞其咎为由,臣无颜再留在国子监。”

他要辞官了!

岳桓出言挽留,王叔亮也说:“岂有因一失误便不再得任用的道理?”

这朝上的大家,谁身上没犯几个错?起起落落,不还是人上人?

祝缨也站不住了,出列向皇帝奏道:“举荐学子任官,本也不是国子监的第一要务。荐是人情,不荐是公道。臣虽粗鄙,也没有听说进了国子监就要包做官的!”

陈萌出列:“使野有遗贤,是丞相之过!然彼既已入国子监,臣也不知道他还不满什么了。”

冼敬道:“一切皆因经义而起,臣请再定《六经》注释,以正视听。”

祝缨惊讶地看着他,冼敬这话显现出极高的水平。学生死,是因为与杨静意见不合,那就定一个规范,以后都照着这个规范来。那谁来主持这个事,谁就能决定接下来所有学生学习的方向、学成之后的思想。

重新释经是个大工程,又可以趁机引荐一些人。

这主意一出,倒有点王云鹤的学生该有的水平了。

郑熹要推荐岳桓,陈萌就推荐王叔亮,祝缨硬着头皮说:“杨祭酒是刘相公高足,难道不该加入吗?”

一番争论,也没有争出个结果来,皇帝道:“容后再议。”

他扣住了杨静的奏本,没让他辞职,但也没有给杨静其他的安排。杨静却很自觉,从这天之后就闭门不出,也不去国子监、也不去上朝。

朝上的重点已经从他身上移开了,皇帝、丞相们考虑着“释经”的事。

祝缨去了杨府两次,都吃了闭门羹,让苏喆去请教,苏喆也没能进门。两人都很惆怅。

便在此时,王叔亮到了祝缨的门上。

祝缨忙迎了出去,王叔亮穿一件皮袍子,此时已是腊月,他穿得很厚。祝缨穿得略薄些,显得身形修长,王叔亮眼前一亮,旋即看到了祝缨身后的苏喆,又抿紧了唇。

祝缨迎上前:“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王叔亮又看了苏喆一眼,苏喆大方地向他问好。

王叔亮道:“我有话,要同你单独讲。”

“这边请。”

两人到了小厅坐下,一个炭盆放到了王叔亮的脚边,他跺了跺脚,说:“那个是苏喆?”

“是。”

“我管着鸿胪,知道她的母亲是奇霞族的头人,她是下任头人。”

“对。”

“可她还有舅舅,不是绝嗣!表兄苏晟也来京了吧?依照礼法制度,即使她母亲从权代掌,也该还与本枝。”

祝缨道:“这件事二十年前就有定论了,从夷俗。”

王叔亮道:“当年的事情,我听家父说过,你的道理我都能懂。但是有些人或许不太懂,有人问到鸿胪寺来了。我不能隐瞒,也不能说她就合了礼法制度。子璋,可要有个对策才好。”

“是谁?”

王叔亮道:“你到时候就知道了,这件事你总不能一直不去管。今天谁要过问,你就让他不要问,但事情还放在那里没有解决。羁縻之后,为的也是礼仪教化。她们,终于是要归于教化的。”

“我明白了,多谢告知。”

王叔亮虽然好奇她会怎么应对,但也没有过多的追问,只是低声说:“真是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