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上元夜

然而家门之后又有什么?还能是她的家吗?

罗疏就这样孤零零地站在街头,看着看着突然失声痛哭,在路人揣测的目光下虚软地迈开脚步,一步一步走向自己心中尘封了十多年的“家门”。

她没有勇气去敲开那扇破旧的门,也不会在被卖掉十多年后,还天真地认为门后的人是自己的亲人。

原来过去无数个梦里总也跑不到尽头的巷子,竟然只有这么窄、这么短。

罗疏盯着那扇门站了许久,直到木门被人吱呀一声推开,从中走出一位年迈的老妪。

灯笼巷里有不少扎灯笼的铺子,为元宵灯会准备的花灯几乎堆满了街市。罗疏下轿之后,站在街头茫然地张望,只觉得眼前的街巷与儿时记忆大相径庭,一瞬间竟有些手足无措。

老妪陌生的面孔让罗疏心中一惊,下一刻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当年卖掉自己的那一点钱,怎么可能拯救一个日益败落的家?那些她还奢望再看一眼的人,注定会在她的生命里烟消云散。

轿夫对扬州四通八达的街巷是最熟悉的,一路抬着轿子健步如飞,不出半个时辰便从繁华的齐府街走到了熙熙攘攘的贫民区。

缘起缘灭,都是人生的大悲苦——今天了却了这段心事,她的扬州之行差不多也就结束。

罗疏与齐梦麟分开后,独自走过两条街才雇了一顶轿子,对轿夫说出了一个记忆中的地名:“去灯笼巷。”

接下来的日子里,罗疏基本上每天都待在齐梦麟的多喜园。一是因为年节越近齐梦麟的应酬也越多,天天走亲访友忙得脚不沾地,二是罗疏本人也无心游玩。好在齐梦麟屋里闲书极多,都被她借来一目十行地做消遣。偶尔齐梦麟回到园中,看见罗疏安安静静地歪在暖炉边,手里拿着一卷《琵琶记》什么的,真是痒得他抓耳挠腮,恨不得赖在她身边来个红袖添香夜读书,奈何府外总有推不掉的应酬在等着——他在山西当官,害得一帮狐朋狗友望穿秋水,好不容易过年回来一趟,总不能不给面子。

“那也好,反正日子还长,我过两天陪你去游保扬湖啊!”齐梦麟与罗疏约定之后,便欢快地跑去见自己的二哥。

除了酒会诗社,还有另一件重要的事齐梦麟也避不开,那就是接受从四面八方送来的“孝敬”。这笔钱是真正供齐府挥金如土的来源,也是他从小到大习以为常的一种存在——小时候他看着各式各样的人“孝敬”他的父亲,长大后开始有人“孝敬”他,并且孝敬的人越来越多,数目越来越大。他完全不必思考其中的是非对错,理所当然地认为收下这笔钱是一种礼貌,宾主皆欢;只有看不起一个人的时候他才会拒绝,并且被拒绝的人也是心低意沮,如丧考妣。

“你只管去忙你的,我一个人随便走走。”罗疏对齐梦麟道,“我逛累了就雇顶轿子回齐府,也不怕迷路的。”

然而今年情况有所不同,他看着礼单上触目惊心的数字,心底竟隐隐生出一丝莫名的不安。

齐府二公子竟然是个求仙问道之人,这一点颇出乎罗疏的意料。这时就听齐梦麟乐呵呵道:“我二哥拜师于茅山,一年才回来一次。他今天一回来,我就走不开了,要不我让连书陪你逛吧?”

自从认识了罗疏以后,他不再是原先那个不知米价贵贱的纨绔公子了。他打过匪、救过灾,甚至帮忙收殓过病死的妓女,民间疾苦在他眼里变得具体起来,穷人活命需要的粒米束薪,和他手里的这些数字实在相差得太远太远。

罗疏听了他的话,也翘首向钟磬声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的街头出现了几十个小道士,一路慢悠悠地拿着法器唱念做打,列队往齐府走来。

可惜即使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齐小衙内也琢磨不出什么解决之道,于是他只苦恼了大约一刻钟,便丢开手跑去邀罗疏游灯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