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光学(第4/6页)

眼看再卖关子就要挨打,他说话终于利落了起来。

“蜡烛的光透过木板的小孔,玻璃上蜡烛的影子,直接倒过来了!”

“啥?”

“我说,蜡烛的影子倒过来了!”

“这……”

“这是为啥?”

“你问我我问谁?”

众多路人议论纷纷。

“这倒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老祖宗就研究明白了。”

此时,曹端忽然说话。

见这位个头很高,肤色很黑的读书人说话,众人纷纷望来,而其中就有眼尖的国子监监生,直接认出了二人的身份。

“是高太常和月川先生!”

听到是这两位大儒亲临现场,人群顿时沸腾了起来。

曹端抬手压了压人们的呼声,开口说道:“《墨经》中就曾记载,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这里要简单解释几个字,‘到’通‘倒’,即倒立的意思;‘午’指两束光线正中交叉;‘端’在先秦汉语中有‘终极’、‘终点’的意思。

也就是说,‘在午有端’指的是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而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因为光线为直线传播,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

‘光之人,煦若射’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是说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线,就像射箭一样,而后面的意思则是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上部,所以直立的人通过针孔成像,投影便成为倒立的。

‘库’指暗盒内部而言,物体反射的光与影像的大小同针孔距离的关系,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

所以基础光学里的小孔成像在华夏真不是什么稀奇东西,老祖宗早就把原理研究的透透的了,但是后世儒家不学墨家的东西,所以基本只有工匠们在实践过程中会运用,但具体原理,早就没有人宣扬了。

但对于近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而言,光学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先别提“光年是什么单位”这种弹幕钓鱼问题,也不用说涉及到量子力学基础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就说最基础的应用,不管是天文还是航海,光学这门分支学科都是必须普及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光学知识,那么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无数挫折。

而光学,恰恰又是最容易证明给百姓看,也最容易普及的科学。

原因无他,光到处都有,这玩意自己拿个镜子就能把各种实验接近百分百还原,所需条件约等于无。

所以,用来开启民智,在民间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与此同时,普及光学知识还能为下一步玻璃制品的面世预热弄些热度。

210万两商业税收入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改革盐法、茶法的事情在同步进行,倾销商品也没停着,但国内诸如化肥、玻璃等新型垄断商品的销售利差,自然也是重中之重。

虽然赌约是商税,但毕竟化肥、玻璃这些东西都是官营的,非要往上凑数字的话,那把利差减去成本和扩大再生产所需,剩下的都缴税也不是不可以。

就在曹端刚刚讲解完的时候,忽然国子监中门大开。

“国师来了!”

“竟然是国师大人亲自主持?”

广场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呼喊声,显示出众人的激动心情。

只见一名青衫男子从里面走出,他脚步不疾不徐地向前迈进,仿佛带动周围空气都为之流转起来,他的身后跟随者几十号人,浩浩荡荡往广场中间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