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验收(第4/7页)

运粮河。

沿着河岸的青石板路,姜星火缓缓策马前行。

刚过完年,河上冰凌依稀可见尚未消融,岸边的商铺推开门,屋檐角上还挂着半截红绸子,甚至细细观察,还能看到石板缝里的爆竹残渣。

运粮河旁的这条街上住户不多,但却是左近十里八村最繁荣之所,因为继化肥工坊和玻璃工坊以后,水泥工坊和香水工坊,也都在此地毗邻落成。

原因也很简单,突出一个区位优势。

运粮河有水运,可以直达南京城继而汇入长江,而在此地周围有汤山煤矿,除此以外,周围还有大量富有专业技能的劳动人口,挖矿的、制陶的、编筐的,什么都有。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年少时那样意气风发,幻想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角,至少姜星火骑着小灰马从路边策马走过的时候,看着坐在街边台阶上等着招工衣衫褴褛的年轻人时,没在他们的眼眸中看到多少光……大抵是已经不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光了。

姜星火蓦然想到一句话。

——“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很多年前在地理试卷上写下,此地的区位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直到多年以后,才发现那个廉价劳动力就是自己,至此,教育完成了闭环。”

姜星火勒住马,跳下来问道。

“小兄弟,你们是哪里人?”

几个年轻人肩头扛着扁担,目光垂落下来,看着姜星火脚上被粘上了泥点的牛皮靴子不吭声,只是瑟缩着、依偎着,又往里面自觉地拱了拱身子,姜星火又重复了一遍,才有人操着他不太听得懂的话回答。

“我们是芜湖人。”

江南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芜湖虽然离着南京并不远,坐船顺江而下甚至半天不到就能抵达,但风俗习惯与口音与南京本地差异却是不小,尤其是这几个年轻人,大约是来自芜湖比较偏远的乡下。

经过一番交谈,姜星火才得知,这些人是听同村的远亲说南京这边正在招工,寻思着在老家也混得不好,便大着胆子背井离乡来南京讨口饭吃。

同村的远亲大约是没骗他们的,就是消息的时效性有点问题……等他们赶到这里来的时候,工坊早就招满人了。

盘缠用尽,流落街头,回是回不去了,只能想着在运粮河附近的小镇上找点事情做,可惜没什么专业技能,力工、纤夫又都自成体系,哪怕是想要卖一膀子力气都没人要。

而且最麻烦的是,在大明现在的“双册”和“路引”制度下,这些人的流动,其实是很费力的。

之所以要在江南建立手工工场区,就是因为江南的本地劳动力多,能够熟练进行棉纺织的女工多,而这些女工在松江府无论是聚集还是劳动,都不会对现有的社会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在运粮河这边弄的工坊区也是一个道理,都是十里八乡来做工的,一是知根知底,二是整体可控。

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像是这些来自芜湖的年轻人一样的外来劳动力,一定会越来越多,高度商业化、工业化的核心城池,将会呈现出明显的虹吸效应。

到了那时候,想要跟现在一样掩耳盗铃,尽量不破坏旧有的核心制度,恐怕就是不可能的了。

“跟上吧,到时候寻桥畔的管事说说。”

姜星火暗叹一声,现在他已经不想着完全兼济天下每一个人了,只能秉持着能管一件是一件的原则,尽力而为。

到了工坊门前的那座大桥,姜星火让身边的护卫跟负责的管事说了一声,算是给这几个小伙子一个卖力气的机会,旋即进了工坊区的大门。

而提举工业司的定国公徐景昌,以及负责这片工坊区的张宇初,此时就站在其中一间大工坊前,水泥工坊就位于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