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2/4页)

这些远古时代留下来的诗篇,千姿百态,内容非常丰富,它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真实地描绘出两千五百多年前那漫长历史时期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面貌。

在那个时代,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统治者相互攻伐,对民众横征暴敛,民众生活艰辛困苦,《诗经》中很多篇章对这些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了详细的记录。最典型的要数《豳风·七月》,它生动具体地记述了劳动者一年四季的生活,从春到冬,不停劳作,耕种收割,采桑摘茶,养蚕纺织,砍柴打猎,凿冰酿酒,筑场盖屋,周而复始,没有一刻闲暇。统治者享受着他们的劳动成果,过着优裕的日子,而劳动者却住破屋吃瓜菜,“无衣无褐”,二者形成鲜明对照。在《魏风·伐檀》中,指斥统治者不耕不稼,不狩不猎,却粮满仓兽满院。在《魏风·硕鼠》中,把统治者比喻成贪吃的大老鼠,喂肥了自己,却不顾百姓死活,因而百姓发誓要离开他们,到那没有硕鼠的理想国去。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们四处奔波服役,长年不能回家,《鸨羽》写王事没完没了,征人无法赡养父母的痛苦。《东山》写戍卒在外的悲哀和归家途中的悲喜交集。《击鼓》写戍卒思归不得的哀叹。伴随着徭役、兵役的繁重,士兵厌战思乡,妻子怀念征人,还出现了一些离人思妇之作。《伯兮》写女子思念远征丈夫,无心梳洗,相思成病。《君子于役》写女子在暮霭中望眼欲穿,渴望丈夫早日归来。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诗经》中对爱情和婚姻也有较多的描绘。这些诗,有的写出爱情的欢乐,有的诉说相思的痛苦,有的反映妇女被遗弃的悲惨。对爱情中的各种表现和心理变化描摹得真挚动人,是《诗经》中极富情采的篇章。全书的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情歌,写一个青年追求“窈窕淑女”而不得的焦虑和痛苦。《采葛》写一位男子对采葛姑娘的爱慕和思恋,一日不见,有如“三月”、“三秋”、“三岁”。《静女》写男女约会时,等待的焦急及会面的欢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氓》这首长诗,把女子恋爱、结婚、婚后生活和被遗弃的遭遇完整地描述出来,表现了她命运的不幸和性格的刚强。

《诗经》中还有一些政治讽喻诗,大约是一些富有正义感,对国家命运比较关心,或不得志的文人、官吏的作品。他们揭露当权者的昏聩,批评执政者排斥贤才听信谗言,指斥一些权臣拉帮结伙、妒贤嫉能。还斥责统治者采用荒唐的治国策略,导致国家危机四伏,民众苦不堪言。《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诗不仅对认识当时的社会很有意义,就是今天,也是关照社会的一面镜子。

《诗经》中还有一些反映周部族发展的史诗,如《大雅》中的《文王》、《大明》、《绵》、《生民》、《公刘》等篇,详细地记述了周族祖先创业的艰难,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诗的篇幅虽长,可读来毫不枯燥。

《诗经》中有相当篇幅是颂歌祭歌,这些或歌颂祖先,祈求降福子孙,或歌颂在上者的功德,思想价值不是很大。但有些记录了当时农、牧、渔的生产情况,先人们开拓疆土、营建宫室情景,生动地再现了昔日风貌,是了解当时社会的宝贵史料。

总之,《诗经》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艺术水平也是很高的。读了这些诗,会使我们受到深深的震撼,能深切地感到今人的思想感情和古人是相通的。

对《诗经》的艺术手法,经前人总结,用“赋”、“比”、“兴”三字来概括。“赋”就是直接抒写和铺述,这是所有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方法。“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使事物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兴”,用朱熹的话来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集传》)。细究“兴”字,有发端的意思,也称起兴,一般用在诗歌开头。起兴的句子可以与诗的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三种方法,在《诗经》中交互使用,有的侧重用赋的方法,如《大雅》和《颂》,而《国风》和《小雅》则用比、兴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