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第5/6页)

但慢着,古训告诉我们,对一个人别急着下结论,更何况这是对两个人。回过头,我们再来看看,李、杨之间是不是就真的一点感情,一点爱情也谈不上呢?

这同样也要问几个问题:

第一,在白居易之前,就没人歌颂过李杨之爱了吗?如果有,那么白居易也就不是纯粹的杜撰了。历史也就不是纯粹被《长恨歌》误导的了。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李白。李白可比白居易更有说服力。如果说唐代有二白,李白是“太白”,而白居易只是“小白”。李白是与李、杨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而且我们都知道他与唐明皇与杨贵妃都是有过亲密接触的,他在大醉初醒之际,曾经为杨贵妃一挥而就作《清平调》三首,每一首都是名动千古之作。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是说玉环之美;第二首“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是说玉环之得宠,、;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其中就有不尽的缱绻意韵,也就是说李白总的来说,也是基本认可并描摹了李杨这段惊世恋情的。另外,稍晚一些的杜甫,也有《丽人行》等作品客观地表现了李、杨的这种“名花倾国两相欢”的场景。也就是说,虽然“小白”白居易在《长恨歌》是揉进了自已的情绪,以及自身对爱情的理解,但李、杨恋也不完全就是子虚乌有,至少在当时当世,李、杨恋也还是受到当时人的基本认可的。

第二,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是不是就根本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答案是否定的。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个人在都擅长音乐,我们知道唐代最有名的大型舞曲《霓裳羽衣曲》可以说就是两个人一起合作完成的。另外他们还一起创作很多乐曲与舞曲,可以说,在艺术情趣上两个人是有着很大的相同和一致之处。这从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看出来。据唐人野史记载,说唐明皇与杨贵妃喜欢下棋。但他们俩自创了一种非常奇特的下法。就是以人代棋,让宫女三十二人为棋子,胸前缀以棋子的名称,在绘有棋盘的地上走动来下棋。所以就有了“香车、桂马、金将、银将、玉将”等棋子的名称。后来,这种下法传入了日本,演变成日本的将棋。可见在这些生活情趣、生活细节上,两个人不仅有共同语言,而且共同语言特别的丰富。事实上,人和人的接触,这种生活情趣、生活细节上的共同语言特别重要,所谓日久生情,主要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中情感达成默契的。

第三,正史记载的杨贵妃的多次因妒被遣出宫是不是多少也能说明些问题。我们前面谈了杨玉环的嫉妒生气而被多次遣归。这虽然说明了李隆基的花心,但反过来也说明杨玉环的在乎啊?一个好吃醋的女人,不往往正是深陷在情爱围城中的女人吗?

第四,唐明皇晚年对杨贵妃的深刻思念是不是史有其实?《长恨歌》里写杨玉环死后,在李隆基余下来的人生里,对杨玉环是刻骨思念,每天是“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也就是思念到“惟将终夜长开眼”的地步,白话说就是想得整宿整宿的睡不着。后来作为太上皇的唐明皇,又请道士、方士作法,与杨玉环托梦相见,总之是将李杨的尘世之爱进行了最后的梦幻升华。那么这一段描写是不是也是全然凭空的呢?《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唐明皇被太子逼着退了位,没权了,这时候份外想念杨贵妃。悄悄地命人将当初草草安葬的杨贵妃的尸体移到长安,但这时候尸体已经毁坏了,只有杨玉环当年佩带的香囊还在。唐明皇是睹物思人,泪下涟涟,“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也就是命人画了杨贵妃的像在自己住处的墙上,一直到死,每天都对着墙上的杨玉环寄托自己深深的哀思。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以为这多少还是可以看出李隆基对杨玉环的一些真情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