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水分部:陈平张良韩信(第2/3页)

秦二世二年,李斯被赵高构陷,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中国的第一个郡县制帝国就此走向灭亡。战国贵族后裔,纷纷开始活动,招兵买马,希望回到分封制,延续周朝的传统祖制。

到了尉僚魏辙的传人陈平韩信张良出场的时机了。但是他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个原因是因为尉僚看错了局势。

这个局势来源一个谶语: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无论是魏辙还是尉僚,还是李斯,他们都相信,能够反扑秦国的势力,就是楚国。而楚国的后裔,以项燕后裔最为雄厚。

尉僚告诉韩信和陈平一旦天下大乱,他们的共主,必出于楚地。

但是那个人绝对不是张楚陈涉。

——项梁,一个专门主持葬礼的人。

项梁因为杀人,带着家眷逃到了吴中,项梁是楚国贵族后裔,大将军项燕的最小的儿子。项梁在吴中隐名埋姓,但是他专门做一件事情,主持葬礼。

项梁所学最擅长的是“服问”“间传”。

这两门本事来源于《礼记》按照说法应该归属于儒家,脱胎于《礼记》,专门讲述丧礼的规矩和细节。儒家远离鬼神之术,不好巫鬼学说,但是这两记载的东西还是详细记载了鬼神之道。

项梁按照服问和间传所述的规则,明白了在葬礼上和鬼神打交道的方法,算是从儒家的学说领悟了坤道,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另一方面,项梁世代为楚国大将,到他这一代,仍然兵法纯熟,也是通达兵法的一个路径了。

当时魏辙尉僚和李斯,都认为覆灭秦国的人一定是楚国的项燕后裔。只是他们虽然是各自学派的宗师,但是还是有犯错误的时候,这个错误,让尉僚传人走了很多弯路。

错误从历史上来看,已经很清晰明显了,但是在历史还没有书写完毕的时候,一切都充满这个变数,这个变数,在沛县。

沛郡丰邑,刘季正在和他的一干兄弟伙伴一起商量事情。他们要说的事情,作为民间豪杰,在当时已经是个很普遍的话题。那就是造反。

事情是这样,陈涉已经起事称张楚王,天下到处都在响应陈涉,杀掉各地的行政长官,起义造反。沛郡也一样蠢蠢欲动,沛令看着身边的下属萧何曹参,命令他们召集人马到城中来抵抗陈涉的义军。萧何跟曹参立即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他们一直认为够担当有义气,能够一呼百应的刘季,于是两人立即招来城中屠狗的樊哙,让樊哙立即去通知刘季,让刘季带领平日里跟他一起胡混的兄弟来应付差事。

萧何曹参这个时候绝对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个决定,竟然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刘季,泗水亭长,已经四十八岁,是一个整天不事生产的老无赖。但是为人豪爽,无所事事的少年都喜欢跟他混在一起,于是身边有一帮跟班。而且和萧何曹参樊哙之间的交情也不错。

所以曹参和萧何马上想到了这个人。刘季得到消息,马上带领了身边的几百个跟班到了沛郡城外,可是沛令看到了城外的众人,突然害怕这些人已经投靠了陈涉,更让沛令纠结的是,他认为召来刘季的萧何和曹参,可能已经在准备投靠起义军了。于是沛令立即把城门关闭,不让刘季和他的手下进城。

刘季懵了,他本来是带着人来跟陈涉的军队打架的,可是不明白为什么被沛令关在了城外。

城内的沛令,铁了心认为刘季已经造反,所以追究萧何和曹参,气氛紧张,眼见两人的性命不保。萧何和曹参怕了,趁着沛令犹豫不决,偷偷从城内翻墙而出,到了刘季这边。告诉沛令已经认为刘季是反贼,通知秦军过来要剿灭他。

刘季结结实实的被冤枉了,他本来就只是想来对付一下陈涉下面流窜的起义军,没想到仗还没打,自己却成了反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