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桥(第2/4页)

我总觉得日本的文人画家芜村、玉堂、竹田、华山等终是世纪末的人,也许浦上玉堂稍微不同。夕阳西下老树归鸦之类的画,看材,树似火燃;看鸦,鸦似发狂,本应以高逸苍古的南画风格这样的语言加以评论,但我从中深切感受到在颇具近代化特色的孤寂的底层里流淌着的古代的宁静。

我在一本美术书籍里读到这样一句话:“64岁的郁特里罗像亡灵般活着”,并看到这个老态龙钟的郁特里罗的五六张照片,不由得一阵冷颤,同时,心头浮现出玉堂的《冬云筛雪图》。当时大概因为我不希望看到我们日本人也有后死于莫迪利亚尼、帕斯金、苏廷的郁特里罗那样的残年吧。玉堂的雪山虽然似乎也带着僵冻般的孤寂,但在日本似乎能得到各种补救。

我想起家里刚好替人保管一幅玉堂的《夏树野桥》,于是和灵华《月中桂》交替着挂在壁龛上。这是一幅淡彩小品。正如《和合峰》是大雅素净淡雅的写生一样,《夏树野桥》也是玉堂素净淡雅的作品,但令人感觉到亲切温和的情韵。

我先前认为,在日本的南画画家里,玉堂最深入我心,疏朗明阔的大雅与生于世纪末的我离得最远,但今年正月我把大雅的《千匹马》挂在书房的壁龛上,竟觉得此画透溢着一种祥瑞之气,沁入我的胸间,令人不由地祝愿今年如意幸福,于是甚至认为开拓日本南画的大雅是日本南画的唯一画家。始于斯人终于斯人恐方为艺术,虽然大雅的艺术美里有近代的东西,但详细观看,还会发现也有脱胎于近代的东西。

我又想起寻找牵强附会地与住吉有因缘关系的东西的事,便将常德院义尚的和歌墨迹断片摆在桌面上观看。

梦乎现实乎?不知是幻还是真,此世梦将醒。

在这首赤染卫门的和歌下面是相模与伊势大辅的赠答歌,接着是“呼唤西行法师云云”残句。表现俗世梦幻的和歌有“维摩经十喻,此身恍若置其中,可谓心如梦”。我觉得这首和歌似也吟咏义尚身世。我又将其父慈照院义政的和歌墨迹对照观看,发现抄录的是《伊势物语》中的一首和歌:

偶然忘却恍若梦,何思踏雪会君来。

近江激战,英俊少年将军义尚病死战场,遗体运回京城时,义政何等悲伤。我一边端详据说是足利父子的手书真迹,一边想象在战乱时期的东山文化中如花盛开一样的义尚身世。但如今由于战败国乱的缘故,足利父子的和歌墨迹等物只好暂置我的案头,我也因此得以邂逅数幅东山时代的御物宋元绘画。

足利将军父子的和歌墨迹也是市面的销售品,我从战时就开始收集、阅读一些与义尚有关的资料,认为市面上他的东西不会多。所以能独自把玩,恐怕也是一种缘分吧。古人的墨迹,我还有定家的,虽不算稀罕,抄写的四首和歌却铭记于心。

我欲天上风,吹闭云中路。仙女多婀娜,人间且小住。

君诺重九鼎,古歌“艾草”作凭证,却如朝露影。残露犹

自系一命,无奈又过今秋梦。

倘若人长寿,此日烦忧追忆否?如今甚怀旧。

厌居尘世避山间,夜半明月照无遗。

这些《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和歌大概家喻户晓,被定家这样抄录下来,就索然无味,似乎和歌的生命就此枯竭,但我自己注视着定家那笔法古怪的字体,忽然觉得自己的残年的悲哀难道也会如此,我会在这种悲哀中长命偷生吗?这恐怕因为尽管我不怎么喜欢定家的书法,但面对他的真迹,毕竟感受到定家的人生际遇以及他寄情于古歌的心怀,同时自己也已经衰弱到“残露犹自系一命”的缘故吧。

前此日子,我在旧书店看到一本《伊势集》,集定家书法,比较齐全。那家旧书店还有西行法师真迹、藤原定家手抄本《山家山中集》,评点、眉批皆出自定家之子。与西行、定家相比,实隆自然望尘莫及,然实隆墨迹之贱确也反映出末世人之衰败,未免令人哀叹。我在那家旧书店见到实隆自咏自书的《住吉法乐百首》和三十六歌仙的纸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