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如潮(第2/2页)

——《卫报》

翻开《地下铁道》,你能感受到一个老到的作家娴熟驾驭自己的才能和野心。小说则是一个闪耀着寓言光辉但却有着严谨笔法的故事,冷酷的叙事风格既保留了小说的文学性也增强了情节的悬念,而我们也在阅读科拉逃亡的旅程中感受到了作者被笔下主人公所激发的史观与情感。在这场备受磨难的逃亡之旅中,地下铁道也在拷问美国民主最核心的部分,衡量了理想的愿景与赤裸的史实之间存在的鸿沟。

——《华尔街日报》

怀特黑德以巧妙精练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人间炼狱,小说的风格与其说是在炼狱中咆哮,不如说是冷静地描绘地狱图景。他不时以几行字的妙笔写下了一个人所能经历的所有悲惨。

——《波士顿环球》

这部小说的力量在于它的表达——多变且冷静,《地下铁道》有强烈的暴力色彩,却不像托尼·莫里森,怀特黑德常常避而不宣。在那些悲怆至极的时刻,叙述者礼貌地回避了他的叙述。怀特黑德形容道:“那样可怖的行为真的很难被现代人所理解。”但在他的沉默中,这样的行为变得越发恐怖……叙述的空白推动读者自己填补。我们想象中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恐怖,也成了构建这些恐怖想象的参与者。

——《新共和》

《地下铁道》瓦解了我们对于过去的特定观念,同时也将历史的连接延展至我们身处的时代。

—《华盛顿邮报》

与其他经典之作一样,怀特黑德的小说摆出一副优美的姿态,由此提出不仅是对历史,还是对当今,同时也是小说本身的疑问。这是一本伟大的书。

——《每日新闻》

一本引人入胜和撕心裂肺的小说。

——《星期日时报》

这是一部极富自信、内涵丰富的好作品,不论是从文学素养的角度抑或是道义原则的角度上来说,它都傲立于当下的书市中。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主要体现在还原历史情境、诉说人类情感以及一位作家表达真理的决心上。不仅仅是美国读者应该读它,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也应该拿起这本书。我相信它会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所喜爱。

——《爱尔兰时报》

算得上是今年读过作品中最好的一本,怀特黑德并未借用这段历史来刻意煽情,反倒是小说质朴冷静的笔法让它得以实现会心一击的效果。

——萨拉·沙菲

有关逃亡、奉献、拯救的绝佳故事。

——斯蒂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