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麦种(第2/3页)

“几位一进门,这说话的口音,我就听出来几分。还没敢确定,你们一说老王家大车店,地字第八号房,这我就确定了。”掌柜的笑道,“辽东来的老客儿,都住老王家大车店,那个地字八号房,就是专门给辽东的熟客准备的,你们是跟着老陆家的人来的吧。”

虽不是信息年代,但是这个八卦传播的速度,一点也不逊色。

“你这铺子和老王家大车店,不是一个东家吧?”连蔓儿就问。

“不是一个东家,也差不多。咱们的东家是朋友,辽东来的老客儿到了太仓,住店就是老王家大车店,要买棉花,就是我这德记老店。”掌柜的就道,“几位就放心吧,这东西一会管保给送到,价钱上,就按辽东老客儿的熟客价,去零留整,再给你们一个折扣,九五折。成百上千斤的买,也是这个折扣。不为挣钱,就是为交个朋友。”

连蔓儿就留下了一半的货款,说好了,一会将货送到老王家大车店,再将余款付清。

买好了棉花,一家人又溜溜达达地往前走。见前面有家粮店。她们不可能在这买米买粮,不过连蔓儿想知道此地的米价,就走了进去。

黍米、大黄米、小黄米、花生、豆子,还有大米的价钱都和青阳镇上的基本持平,只是白面的价钱却不一样。

这里的白面,有的七文钱一斤,有的八文钱一斤,当然也有九文钱一斤的。

连蔓儿将几种白面比较了一下,顿时知道了缘故。

九文钱一斤的白面,是精磨的,面粉更白、更细。而八文钱和七文钱一斤的,则比较粗,也比较黑,这是粗磨,粗过筛的小麦面粉。

锦阳镇的粮店中,只有一种精磨的白面。因为锦阳镇,甚至青阳县城和辽东府都不种植小麦,这精白面都是从南方运过去的,自然是精磨的白面利润更大。

而太仓县,却种植有小麦。

连蔓儿看着手里的粗磨小麦面粉,就有了一个打算。

“娘,哥,小七,要不,咱买点麦种,回去咱也种麦子试试?”连蔓儿跟一家人商量。

“小麦咱那能种吗,没人种过啊。”张氏就道。

“就隔着四百里地,看咱来的这两天,这地方的气候啥的,跟咱那边也差不了多少。”连蔓儿就道,“我看,应该能种。”

连蔓儿在三十里营子已经住了一年,据她看,三十里营子这一年四季的气候,跟前世东北差不多。前世的东北是可以种麦子的。

“我同意试试。”五郎就道,“玉米以前没人种过,咱种了,收成不也挺好。还有那地瓜,还是从南面藩国引进来的,南边的福州府能种,咱种了,也照样行。咱和太仓县离的更近,太仓县这能种,那咱那,也应该能种。”

“嗯,我也同意。”小七抿着嘴,点了点头,胖乎乎的脸颊上顿时露出两个小小的酒窝。

如果自家种了麦子,那不是说不用去买白面,自家就能打白面吃了。只是想到这一点,小七就要举双手双脚赞成种麦子。

三比一,连蔓儿、五郎和小七就一起看着张氏。

“那就试试吧。”张氏也点了头。

哦也,全票通过。

麦子又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需要秋天播种,生长期长。春小麦春天播种,生长期短,夏天就可以收割。

今年已经来不及种冬小麦,但是明年春天种春小麦却完全来得及。

春小麦的产量并不高,但是夏天收割过后,只要粪肥足够,还可以再种上一茬,比如说大豆,或者干脆就种白菜。

对于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了足够土地的连蔓儿一家来说,引进春小麦,丰富和改善饮食结构,并不会影响生计。而且,与其花高价买从南方运来的精白面,自己种麦子磨面吃,更加经济实惠、安全放心。细比较起来,这样还能节省一大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