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五月(第2/3页)

临上车,张青山、李氏、张庆年、张王氏和张采云就都说让连枝儿、连蔓儿和小七过些天去烧锅屯。

一般的小孩子,都有在姥姥家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的经历。三十里营子这里管这样的就叫做住姥家。

烧锅屯在山里,伏天的时候比三十里营子这里凉快。连枝儿、连蔓儿、五郎和小七以前就有在张家一住就是一两个月的经历,既避了暑气,还能吃上一两个月的鲜果子。

以前没分家的时候,周氏对此格外的支持。每到入伏,要是张家迟了几天没来接,周氏还不高兴,催问张氏。几个孩子去住姥家,她那可不就省了这一两个月的嚼谷了吗?张家来接外孙,也得挑时候。不能接的太早,那样地里的活还没干完,也不能太晚回来,因为那个时候要忙秋收。连蔓儿几个不大,却都得下地顶半个人干活。

不过,张家没来接,周氏不高兴。张家来接了,周氏也不会给好脸。

“……大老远的来接了,不让去又不好,又得说我邪乎啥的。这都走了,家里家外这些活,就都撇给我了。不知道心疼人,心狼啊。”

似乎,让连蔓儿她们几个去住姥家,是她给的恩惠,是她吃亏了。毕竟,连蔓儿她们几个在家里的时候,每天出去挖野菜、割草、喂鸡喂猪,在家也能给大人打下手做各种家务。

这个时候,张氏就得多干活。张家来接外孙的时候,要送礼,将外孙送回来的时候,也得送礼,要不然,张氏和几个孩子就要更多地看周氏的脸色。

而分家了之后,连蔓儿几个不是忙着念书,就是忙着家计,反而没有去烧锅屯歇伏了。

至于今年,还是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脱开身。

因此,连蔓儿就只说到时候有工夫就去,才将张青山、李氏这一家送走了。

……

过五月节,连蔓儿一家自然比平时更加忙了,吴家兴、王举人、王幼恒等几家送了节礼来,她们要准备相应的回礼,铺子里雇工还有帮佣等人过节也要发福利,自家也要准备过节的吃食,布置屋子等等。

这天,连枝儿和连蔓儿就坐在炕上,拿了彩纸叠葫芦、燕子,连守信和张氏则忙着钉纱窗、换门帘。

夏天到了,窗户要常开着。她们这后院干净,但是还是要防蚊虫苍蝇。上房这几间屋子都是双层的窗户,里面的一层琉璃窗当时盖房子的时候,特意做成了可以拆卸的样式。冬天,两层琉璃窗,到了夏天,则将里面的一层拆掉,还上纱窗。

那纱窗框是盖房子的时候就一起做好了的,现在只要钉上窗纱,利用折页安到窗户上去就可以了。

今年连蔓儿家买的是淡绿色的窗纱。

透过这样的窗纱往外看,一院子的花木更显得别致而生机勃勃了。

门帘也要换。冬天用的是粗布面,里面絮了棉絮的厚棉门帘子,春秋的时候则是用布帘,而到了夏天,连蔓儿家也依着一般庄户人家的习惯,换上了豆黍子串成的珠帘。

“停一会……”张氏突然对拿着榔头钉纱窗的连守信小声道。

连守信不明所以,却也停了手。

“咋地啦?”连守信就问张氏。

“燕子回来喂小燕子了,咱别把它俩给吓着。”张氏就又小声道。

连蔓儿坐在炕上,将一个折叠好的纸葫芦吹的鼓起来,扭头看见连守信和张氏的模样,就笑了。

搬新家,张氏舍不得老宅自家房檐下的那一窝燕子。可喜的是,现在她们新房子的房檐下,终于迎来了燕子筑巢。东屋房檐下一窝,西屋房檐下一窝。那天在院子里看着几只燕子飞来飞去的,连蔓儿就哄张氏说,在东屋房檐下筑巢的两只燕子是原来老宅里来的。

张氏就信以为真了,对房檐下的新住客格外关注,恨不得拿粮食来喂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