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四章 开明学堂(第2/3页)

这件事才是目前两个人共同最关心、最在意的话题。

傍晚,陆家的老大亲自过来,请吴家一家,还有连蔓儿一家过去吃饭。庄户人家办事情,一般在晌午的正席之外,晚上还会另外请上几席,继续庆祝。这几席请的都是极为亲近、重要的人物,以及在办事情中出了大力、帮了大忙的人,庆祝之外还有答谢的意思。

连蔓儿家和吴家,当然会在被邀请之列,这一回连枝儿也跟了过来。晚上的人少,不像晌午的时候吵闹,而且都是自家人,连枝儿即便怀着身孕,来坐一坐也没关系。

而且张采云成亲,连枝儿不管怎样,也都要来陆家看看的。

吃过酒席,天擦黑的时候,连蔓儿和张氏就带着小七先回家了,至于连守信和五郎,因为男客们要喝酒,直到掌灯时分他们才散席回家。

晚上的闹新房,连蔓儿她们因为都是新亲,自然不会去。

“……就这么一个大丫头,嫁的如意,他姥姥姥爷也能放下心来……”张氏感慨道。

张采云和陆炳武三日回门,去了烧锅屯之后,转天,陆家又备了四样礼物,小两口到三十里营子来,给连守信和张氏磕头。

风俗里面,是没有这个的。陆家这么做,自然是对这门亲戚的看重和尊重。

连守信和张氏都很高兴,给小两口包了红包,又安排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就跟连枝儿回门的时候一样,直到傍晚,才让小两口回去了。

操办完了张采云的亲事,转眼,就到了开明学堂开学的日子。

开明学堂开学的日子,选在二月十二。

学堂里已经修缮一新,一排排崭新的桌椅,教室内还增加的火墙,另外还安装了一个烧煤的炉子,以确保“不能把先生和孩子们给冻着了。”

原本连蔓儿家打算是静悄悄地,并不操办,教室收拾好,先生请来了,学生们到了,就开始上课。可最后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连蔓儿家要做这样一件大功德,左近的乡绅官宦们都纷纷表示要参与一下。

第一个来的是王举人,他送上了两封银子,跟连守信和五郎说,要为学堂出一份力。开办这个学堂,连蔓儿早就做好的预算,以她一家之力就足够了。但是王举人要跟着出一份力,却是不能拒绝的。

不客气地说,如果拒绝了王举人,从此以后她们和王举人家,甚至包括整个王氏家族就成了仇人。

同在一方水土,乡里乡亲,这样的大功德,当然人人有份,虽然是连蔓儿家首倡的,但却不能吃独食。

收了王举人的,那么之后来的几位,也往外推不得。

连蔓儿专门准备了一份功德簿,记录大家的捐助的款项。这份功德簿,同时也是一份账簿,它将仔仔细细如实地记录这些捐助的款项的去向,一文钱都不能少。

这份功德簿也是公开的,所有捐助了款项的,都可以查阅。

开明学堂除了请了曲先生做启蒙先生,另外还请了一位姓刘的老账房,来给学生们教授数算。这份账簿,连蔓儿就交给了刘账房来记录。

“往后,看这些钱花在哪,咱们也都给标记出来。比如说,学堂里要盖一座凉亭,花了这捐助的钱,到时候就在凉亭上把捐助人的名字给刻上。”连蔓儿就说道。

虽然有这些捐助,不过出资的大头,以及学堂的全部管理权力,还在连蔓儿家的手里。

尤其是后面一项,连蔓儿从没打算妥协过。当然,也没有人真的会提出要插手学堂的具体事务。在捐款的事情上,连蔓儿家让了一步,给足了大家体面。谁也不会那么不识相,反过来惹恼连蔓儿家。

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参与,开明学堂的开学典礼就分外热闹了。

按照锦阳县这边的风俗,有这样的大事,那是要吹吹打打一番的。连蔓儿和五郎商量,干脆就请了一个秧歌队。学堂开学,本就是新鲜事,还有许多的官宦乡绅到场,所以不只学生的家长,各村都来了不少观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