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第2/3页)

不一会儿,师父来了。宗助的两眼一直注视着榻榻米,根本不知道师父从哪儿进来的。他只看到师父在曲禄椅上从容坐下的威严身影。一名年轻和尚伫立一旁,先解开紫色包袱,从里面取出经卷,恭恭敬敬地放在桌上,并向经卷拜了一拜,才退下来。

这时,众和尚一齐双手合十,诵唱梦窗国师(3) 的遗诫,坐在宗助前后的众居士,也随着和尚的音调一起诵唱。宗助凝神倾听,从唱词中听出那是某种富有节奏的文字,听起来既像经文又有点像是口语。“吾之弟子有三等,上等者,毅然割舍众缘,专心潜修自身,中等者,修行不专,喜好杂学……”唱词全文并不太长。宗助最初并不知道梦窗国师是谁,后来听宜道解说,才知这位梦窗国师跟大灯国师(4) 都被称为禅门中兴之祖。宜道还告诉宗助,大灯国师天生腿瘸,无法完成正确打坐姿势,心里始终感到遗憾。后来到他临终之前,大师表示,今天总算能够一了心愿了。说着,便用力折断那条瘸腿,摆成正确坐姿,从他腿上流下的鲜血把袈裟都染成了红色。不久,师父开始提唱。宜道掏出怀里那本黑皮书,翻开后,把书页的半边推到宗助面前。书名叫作《宗门无尽灯论》(5) 。师父开始讲课时,宜道告诉宗助:“这实在是一本好书!”

据说,这本书是由白隐和尚(6) 的弟子东岭和尚(7) 编纂而成,主要内容是教导禅门弟子如何由浅入深地修行,同时还很有条理地记录了伴随修行出现的心境变化。

宗助因为是半途加入的,很多内容听不懂,但师父的口才非常好,宗助专心聆听了一会儿,觉得内容十分有趣。不仅如此,或许师父也想鼓舞士气吧,还经常穿插一些古人参禅时遇到的艰苦经历,故意描述得非常精彩。这天师父也跟平时一样说了许多趣事,不过说到一半,师父突然换了一种语气说:“最近有人到了这儿以后,总是抱怨自己脑中妄念不断,无法修行。”听到师父突然告诫弟子修行不可不虔,宗助不觉大吃一惊,因为到和尚那里去诉苦的人,正好就是他自己啊。

大约一小时之后,宜道和宗助又一起回到“一窗庵”。回来的路上,宜道说:“师父提唱的时候,经常会那样纠正弟子的错误。”宗助听了,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1)  见性:禅宗并不重视其本身宗义的系统性建立与阐述,而强调个人修为与神秘经验,以开悟见性为修行重点,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即透过自身修证,从日常生活中参究真理,直到最后悟道,也就是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2)  曲禄椅:法会之类的仪式中,高僧所坐的椅子,通常涂成红色。

(3)  梦窗国师:梦窗疏石(一二七五—一三五一),是日本镰仓时代末期至南北朝时代临济宗高僧,伊势人,俗姓源,字梦窗,为宇多天皇九世孙,一生不求名利,不进权门,精研佛法,阐扬禅风,号称“七朝帝师”。

(4)  大灯国师:宗峰妙超(一二八二—一三三七),镰仓时代末期临济宗高僧,道号宗峰,兵库人,曾被花园天皇尊为“兴禅大灯国师”“高照正灯国师”等封号,命他在京都紫野创建大德寺。一般称之为大灯国师。

(5)  《宗门无尽灯论》:日本临济宗高僧东岭圆慈的著作,共两卷。夏目漱石的藏书中包括这部著作。

(6)  白隐和尚:白隐慧鹤(一六八五—一七六八),骏河人,江户中期的禅僧,也是临济宗的中兴祖师。十五岁出家,早年用心参禅,以教化民众为己任,游历各地传经布道,因其语言浅显易懂,深受民众欢迎。后来成为京都妙心寺第一禅师。擅长书法与水墨禅画,著有《槐安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