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2.有道德没文明(第2/4页)

在那样一个轰轰烈烈向前进的时代里,像张勋这样的彻头彻尾的保皇派,其实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张勋对清朝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不仅仅是因为他从小就受到旧式军人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张勋本人跟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这两个人之间,有着面对面贴身接触的感情。当时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之后,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两个人就跑了。说是西狩去了,其实就是一路要饭吃窝头,甚至有时候连窝头都吃不上,一直跑到西安。在西安流亡的一年里,北京这边签订了《辛丑条约》,不平等条约签署完毕之后,皇帝和太后才圣驾回銮,从西安返回北京,这么重要的人物回到北京,由谁来负责接驾和护驾呢?袁世凯选择了张勋,因为张勋是个不折不扣的旧军人,保护圣驾这种事让他干最合适了。

于是,张勋担任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的护驾工作总指挥官,一路上,张勋鞍前马后地跟在慈禧太后身边。那个时候,皇族也没有大的排场了,大家本来就是仓皇出逃,回去的时候也是灰溜溜的,只有张勋一路上还虔诚地对待太后和皇帝,伺候吃,伺候穿,殷勤又体贴,所以慈禧太后很喜欢张勋,光绪皇帝也很赏识张勋。张勋顺利地保护圣驾回到了北京的紫禁城,袁世凯干脆又说,张勋你护驾表现不错,以后干脆就负责紫禁城的护卫工作吧,于是张勋直接成了紫禁城护卫的总指挥,而且他极为忠诚,每天亲率士兵巡视,晚上就睡在紫禁城的城门。慈禧太后对张勋也很好,晋升他为二品总兵等,对于张勋这样的大老粗来说,他一辈子追求的就是这种皇恩浩荡的感觉。

后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两天内先后去世,张勋悲伤至极,又哭又闹,慈禧和光绪出殡典礼的保安工作也由张勋负责,而且他一直护卫着慈禧太后的棺椁到了东陵,最后还陪着几位太妃守灵。大家想想看,从回銮的护卫,到紫禁城的护卫,到皇帝、太后驾崩后的葬礼的护卫,以及最后去东陵安葬守灵的护卫,全都由张勋一人包揽,可见这个人对清朝的忠诚之心和感情有多深厚。以至于张勋可能都忘了自己其实是一个汉人了,就算当时整个中国都在剪辫子,张勋也不管,他就要留辫子,而且他不光自己留辫子,他手底下的军队也全都得留辫子,所以张勋的外号就叫“辫帅”。当时的军阀头头们都有一个外号,比如胡子出身的张作霖叫“胡帅”。张勋率领的“辫子军”绝对称得上当时的中国一景,因为除了一些顽固的遗老遗少,整个中国都已经没什么人还留辫子了。

坚持留辫子的遗老遗少里,有康有为,还有王国维,但他们都没什么能力,虽然留着辫子,但整天只能躲在青岛和天津的租界里。结果在一片办共和、搞民主、立宪法的热烈风潮中,突然出现了一位忠勇的孤臣遗子张勋,他在徐州附近盘踞着两座小城,坚决不剪辫子,誓死捍卫清朝的遗风,一时间,全中国不肯剪辫子的遗老遗少都跑到徐州去巴结张勋。在这之前,谁也看不上张勋,因为这些遗老遗少曾经都是清廷的一品大员、大学士、大翰林,张勋充其量只是朝廷的一个护卫,虽然他的军衔很高,但在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下,没人把张勋当回事。如今清朝没有了,张勋成了宝贝了,遗老遗少们天天往徐州跑,争相歌颂张勋。要知道,这些遗老遗少的文采都是极好的,包括清华的四大导师之一、国学巨匠王国维,也写了各种各样的文章和诗歌赞美张勋的忠勇。

于是张勋就开始飘飘然起来了,有一种自己深孚众望的感觉。但如果张勋只是自我感觉良好,其实也不会走上复辟的道路。但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当一个人开始膨胀的时候,客观上肯定会再出现一些推动力量,进一步将某些大事最终促成。如果张勋只是在徐州自己留留辫子,顶多也就是像《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一样,给大家发发糖,让大家管自己叫陛下,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但偏巧这个时候北京发生了严重的府院之争,给张勋最终的复辟搭建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