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开店准备(第3/6页)

“这是程锦堂今年才织出来的一种新缎子,叫流云缎。”店娘子两手握住一段绸缎轻轻拉了拉,对瑶光笑道,“炼师可是要这样的?”

瑶光见店娘子手中的绸缎被拉伸之后立即恢复弹性,没有一点痕迹,就和现代的真丝弹力缎一般,伸手摸了摸,软滑厚糯,的确当得起“流云缎”这名字。

店娘子小声道:“炼师,这缎子目前只有程锦堂一家懂得怎么织,拢共也就百十来匹。先前江南进贡了五十匹到宫里,那些自然都是最好的,还余下的咱们也挣不着,只有比那御用上用的稍次一等的才轮得着咱们,我们大掌柜买得五匹,送了两匹来山上,其余三匹都送到瑞福楼了。”

瑶光看着很是动心,一问,一匹竟要整百十两银子!我的天呀!

她这时已非吴下阿蒙了,对此间的物价很了解,翠溪镇日常消费水平比起蒲县县城高不少,又比京城低一些,一百一十两银子都几乎够灵慧祠上下吃一个月的饭了。当然,这没算老郡主每天吃的燕窝。

可是……这样的布料她还真是第一次见到。翠溪镇的女道士们有不少很舍得在“穿”上花钱的。

哎,等等,女道士们可以是我们另一个目标顾客群啊!

女道士们日常要带的东西可不少,尤其那些来太清宫当访问学者的,她们租住这翠溪镇上的坤道道观中,每天和张师姐一样乘骡车上山下山,也和张师姐一样常常背著书袋。

瑶光正在思索给女道士们用的包是托特包好还是水桶包好,竹叶凑到她耳边小声说:“娘子,我看你库房里也有和这类似的料子。咱们回去看看再说?”

瑶光一怔,嗯?我有这种料子?是太妃什么时候给我的么?太妃那些赏赐,只有前几次她仔细看过,后来都没打开就叫紫翎收起来了。

瑶光便让店娘子收了布料。就算她的库房里没有类似的,她也不打算买了。实在是太贵了。

受这时代的纺织技术所限,布匹的门幅全都比较窄,最宽的也不过七八十厘米,许多绸缎不过五十厘米宽窄,而现代真丝面料好多都是一米三四的门幅,要是做床单的亚麻、棉布,门幅甚至可以宽至两米多呢。

这么一算,这缎子可真是“软白银”级别的。难怪李白他老人家当年从蜀中出来旅游就带着些蜀锦绸缎。钱不够了,割一段,卖了换钱!继续穷游!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后又没钱了?没事!把千金裘拿出来,呼儿将出换美酒!

瑶光神游天外吐槽诗仙的时候,店娘子脸色也不变,仍然慇勤招待几人。

最后竹叶和吴嬷嬷也都一人买了一匹夏布,布匹高高堆在柜台上。

店娘子使人包好她们买下那些布,待她们上山时让伙计送去骡车上。

一行人离开布店,去了瑞莲坊那间铺子。

这铺子现开着一间杂货店,但自从这家人打算卖了铺子,生意就不大好,这时月底便要收了生意,更是惨淡。因此店铺中只有一个伙计在照看,货物不齐全,一个客人也没。

瑶光和薛娘子见店面依旧整洁,后院中的水桶、扁担,桌椅等各色用物也还算齐备,院子里搭的放骡马的草棚里一捆一捆的草料还堆得高高的,心里满意,看过一遍也就走了。

她们从这里又去了卖炊具的店铺。

瑶光从前在王府住着时就渐渐看出来了,这时代大多数点心是蒸出来的,不然便是油炸的,烤制出的点心并不太流行。后来出了王府见了些市井生活才知道,烤制的点心许多是从西域诸小国传来的,用来烤制的炉子也是五花八门,有像桶子的,像瓮的,大多是用泥糊的炉子做的。

四四方方的烤箱?呵呵。不存在的!

不过,这里有玻璃。

进行过几次市场调查后,瑶光又请教了吴嬷嬷,在她的建议下修改了几次设计图,这才在镇上这家卖炒勺、蒸笼、铜壶等等的炊具行定制了一个烤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