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第2/2页)

| 爱与感动的《音乐之声》 |

1966年的今天,《音乐之声》荣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可喜可贺。音乐片在美国电影里是重要的一个流派,主要是因为美国有百老汇,在有电影之前就有这个传统。《音乐之声》也是百老汇音乐剧,演过很多年,那个时候大家都去百老汇里看音乐剧,里面的歌非常动人,比如《雪绒花》,还有“约德尔调”式的非常典型的中欧民歌,曾流行在德国南部、瑞士、奥地利一带,特别好听。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音乐剧,里面宣扬的价值观也都是好的,爱国、爱家庭、忠于信仰和传统等。后来《音乐之声》被拍成了电影,得了奥斯卡奖。这么多年来,音乐片获得奥斯卡奖是极少极少的。因为奥斯卡奖不光讲究票房,还要讲究深度、突破等,音乐片通常不会拍得很深刻,所以得奥斯卡奖的很少,而《音乐之声》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这是值得一提的。

| 陈景润的贡献 |

1996年,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逝世了。陈景润先生做过我的母校北京四中的数学老师,在我们小的时候天天流传着陈景润看书撞电线杆的故事。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后来听很多认识他的人说,其实他没那么傻。那么说是为了教育我们好好读书,说你看人家陈景润走在路上都在算算术,一脑门儿撞到电线杆上了。

陈景润先生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当然在数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在中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中国在他之前的很多年,知识分子一直被认为是异类,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都成了被批判的阶级。陈景润先生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之后,1978年《人民日报》史无前例地以大篇幅文章来赞扬知识分子,赞扬陈景润。这在中国那个特殊时期是非常难得的,知识分子被打压了那么多年之后,给国家争了光,当然这不只是他一人的功劳,从那之后,知识分子才开始慢慢受到重视。

再说一点儿题外话。后来陈景润先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清华的教授们除了欢欣鼓舞之外,也发了一些小小的牢骚。当时中国没有工程院,只有科学院,导致做数学的人特别容易当院士,一辈子只要解出一道难题,就可以当院士,做理科的人发表重要论文,在一个理论上有创新,就可以评院士。但清华全是工科,所以就没几个院士,搞工科的人有可能盖了一辈子房,研制出了战斗机、军舰,但评不了院士,因为没有理论上的推动,只用了别人的理论。当时中国由于没有工程院,所以很多在工程上,尤其是在国防科技工业、原子弹、火箭等领域,对祖国做出重大贡献的这些工程师、科学家,都评不上院士。所以后来,在清华老教授和国防科工委一些专家的推动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于是工程科学家们地位也就提高了,也可以评院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