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第2/2页)

在民营电影公司出现之前,北影就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阵地,后来发展成中影集团。除了北影,当时上海成立了上影,广州成立了珠影,成都成立了峨嵋电影制片厂,云南、广西也都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制片厂,还有西安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吴天明厂长后来培养了大量年轻的优秀导演,包括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顾长卫等第五代导演。但是中国电影这种大而全的模式,后来慢慢不行了。因为电影没办法把人才分散到全国各地去,国营的电影制片厂最后几乎全部转型。由于电影工业的聚集效应,导致中国电影的人才最后都聚集在北京。

中国电影最开始时对各地制片厂强行下指标生产,每年有多少部戏的指标就拍多少部电影,北影厂分的最多,其次是上影厂。接着电影慢慢开始市场化,如果没有剧本,没有演员,即使有指标,又能拍什么?后来变成了电影制片厂卖指标:民营公司想拍一部电影,但是没有指标,就从国营制片厂买一个。电影指标慢慢开放,制片厂就变成了卖劳务:演职员是制片厂的员工,制片厂分给员工房子,员工出去工作,跟厂里签劳务合同,每年上交厂里一些钱,然后制片厂就不管了。于是人才解放了,全都自由了,就变成了今天的市场经济。最后电影制片厂变成卖地,养着老员工、老艺术家。这批人当年在国营时期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确实应该为他们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