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第九章(第2/11页)

小孩就跟着也是一个人的奶奶过。小孩爷爷当过大学校长呢,苏北人,乡绅家庭,抗战初期捐产投共,既有老干部资格又算解放区坐大的土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被人打死了还是自己病死的小孩也说不清。小孩刚到奶奶家也过过几天好日子,教育部刚给小孩爷爷平反补发了工资,小孩奶奶就带着小孩到处下馆子,给小孩买新衣服。小孩那时候也吃过“老莫”“新侨”什么的,也有很多在中山公园动物园拍的照片,一个小人站在苍松翠柏老虎梅花鹿之间打扮得跟洋娃娃似的。

后来小孩奶奶穷了。小孩奶奶也读过书,通古文和一点俄文,“文革”前也上班,在一个什么干部进修学院。小孩去替她领过退休工资,工资不高大概也就是一般职员,是解放初期参加工作没准是那种特别向往革命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女学生也曾经意气风发也不知怎么和她爷爷搞到一起去了。“文革”中小孩奶奶就办病退回家歇了,后来几次涨工资也没赶上,就这点钱加上一点直逼零的积蓄,20世纪80年代物价水平慢慢上去了,消费都高了,小孩奶奶这样原来级别也不很高又很早退休的人生活水平下降得最明显。还不要讲下降,你原地不动别人上去了你的感觉就是越来越底层。上次你讲到你回你爷爷家的感受,我就想插话,复兴路一带也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败落的。我小时候那是很好的住宅区,有自己供应系统,军人那时都是高工资,政治地位也高,一个尉官就可以满城招摇。80年代以后北京逐渐往东朝阳这边发展,新洋楼一起来,西边50年代的苏式建筑就显旧了,几个老的军队大院聚集区复兴路红山口,几个老的地方干部宿舍区三里河百万庄和平里,都一副潦倒的样子,被东区新兴资产阶级和外国买办的销金窟五星酒店公寓商场玻璃大楼比下去了。我回西边最明显的感觉是商店里的商品比东区差不止一个档次,同样吃的用的东西,西边这边净是假冒伪劣产品,国外名牌几乎没有,商店也多是小商小贩,便宜呗,消费能力不够嘛。后来我回西边经过复兴路看那些大院出来的孩子,看不到一双明亮自信的眼睛,而这种眼神在当年复兴路上随处可见,失去了这等眼神的西郊变得极其平庸,男孩子女孩子也都不可爱了。

我也许没资格为西边这些地区的没落叹息。也许没必要,社会在发展,一些阶层的没落也许不可避免,也许是好事,这批人仅仅是落回到他们应有的位置上,过去的时代把他们捧得太高了。方言有一阵每回一次西边回来就说,谁要看不到中国这几十年发生的根本变化,就带他去西边,看看那些过去的政权基石今天过的日子。

毛跟斯诺说,他没有改变世界,只改变了北京郊区的几个地方。我一直认为这几个地方里就有复兴路。现在看来他这话都说大了。

在一个北京里,曾经共存着清以降几个时代的文化行迹和建筑遗址,也是洋洋大观。民国昙花一现。毛时代的遗存现在也只剩一个天安门广场还基本完整。听说已经有呼声要把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几大块整体迁走,恢复故宫至正阳门的古建筑轴线,另外在廊坊单搞一个占地两千亩的革命时代景观主题公园,还要把军事博物馆海军黄楼总后礼堂都迁去。还得说现实最魔幻。再过五十年,要凭吊那个时代恐怕只有去潘家园旧货市场了。方言爱说,我们要不是自己出来混,哭着喊着往自己脸上贴金,也早颓了。他要活着,我要天天问他,今天你颓了吗?

小孩的奶奶颓了,是最早颓的那批,人一往下走,觉得自己是在社会底层,情绪就真在底层了。小孩的奶奶倒也没虐待小孩,还是尽其所能给小孩吃给小孩喝,可是家里的气氛一天比一天压抑。小孩奶奶成天虎着脸,小孩跟她说话她也不爱搭理,小孩犯一点小错,吃饭碗没刷干净,睡觉被子没叠整齐,她就站在这个错误面前一声不吭流眼泪,直到小孩自己过来把这个错误改正才收泪回屋。有时小孩没法发现错误在哪儿,这错误太微小可能就是地上的一个米粒,铺桌子塑料布上的一小摊水渍,奶奶能站在一个地方几个小时,甚至通宵,盯着这个错误默默流泪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