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盛唐诗在开元十五年以后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风貌,可从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理解。这一时期的诗歌以抒写积极进取的理想和表现日常生活的感受为两大基本主题。前者多反映在边塞游侠、感怀言志一类题材中,后者多反映在山水行役、别情闺思一类题材中,但这两大主题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盛唐诗人虽在艺术上各有偏精独诣,但以兼长各类题材者为多。而他们所讴歌的风骨则体现在各类题材中,大体说来,盛唐诗的风骨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涵:

首先,诗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初唐诗人往往将探究天人变化的思维方式融会于诗歌中的人事感叹,这种思维惯性也一直延续到盛唐。从张说、张九龄、王维到李白,都能在对于天道变化、人事兴废的思考中观察时代,审视自我。但是山河长在、生命不久的清醒认识所激起的是对于生命和光阴的加倍珍惜,以及及时建功立业的坚定决心。这种明确的人生目标,驱散了笼罩在初唐诗里的朦胧和惆怅,使他们的诗歌情调更为爽朗,境界更为高远。

其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热情中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和铮铮的傲骨。进取的豪气和不遇的嗟叹相交织,讴歌盛世的颂声与抗议现实不平的激愤相融合,给他们继承的建安风骨带来了新的时代内容。“济苍生、安社稷”,向往建立不朽功名的积极进取精神,虽是从建安以来就贯穿在进步文人诗中的一条红线,但盛唐诗人的理想又有其时代特色。由于唐代开国一百多年以来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加上统治阶级又给各阶层的士子开放了进入政权的大门,并采取多种措施造成推崇济世之才和王霸之略的社会空气,这就培养了一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起于屠钓、风云际会的幻想。因此盛唐诗歌中充满了布衣的自尊和骄傲,以及凭个人才能和毅力可以取得一切的希望和自信。他们的怨愤往往是“耻作明时失路人”的牢骚,在仕途遇到坎坷时,他们的不平之气主要是针对那些权贵和出身高门的“纨绔子”而发。即使当他们觉察到社会存在的弊病时,也没有失去对时代的信心。可以说,对理想政治的讴歌,追求功名的热情,蔑视权贵的自信和英雄失路的不平,是构成盛唐诗人浪漫理想的主要内容。

再次,赞美独立的人格和高洁的品质,在出处行藏的选择中大力标举“直道”和“高节”,使他们追求功名的热望减少了庸俗的成分,增添了理想的光彩。开元诗人普遍将节操和干进联系起来,看重进取功名及显达之后所应具备的操守。以“玉壶冰”和“澄水”、“清泉”比喻清白的品格,成为开元诗里最常见的比兴形象。无论进退仕隐,都要保持清白和正直,这就是他们反复歌唱的“直道”。“穷则独善其身”,本是历代文人诗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在盛唐诗歌中则表现为在处世上保持独立不媚世的人格和内心世界的自由。盛世的安定繁荣给大多数寒门地主展示了光明的政治前景,同时提供了尽情享受人生的物质基础,使他们能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因此不论个人目前遭遇如何,都能以健康开朗的心情,从容达观的态度,充满青春活力的想像体味人生,欣赏自然。他们在隐居、羁旅、交友、宴游等日常生活中表现了崇尚真诚纯洁的道德理想,爱好淳真朴素的审美趣味。这与魏晋士大夫矫情任放的名士风度以及南朝士大夫庸俗空虚的精神状态恰成鲜明的对照。盛唐诗歌的动人力量正来自这种远大的理想、高尚的人品和真挚的感情。

盛唐诗歌声律的完备也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