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第2/3页)

安娜在起居室里踱来踱去,胃里翻江倒海,呼吸急促,难道自己病了?现在该怎么办?接着,她忽然停下脚步。一定有办法的,丢护照的人多的是,不能就此消沉,肯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着想着,她由原先的恐惧变成了恼怒,那是对努里,也是对自己、对自己孤立无援的恼怒——这以前不过是在浪费时间罢了。

她披上罩袍,拿着钱包,跑出家门,到了街角处,招了辆出租车去瑞士大使馆——由于美国与伊朗的外交关系已断,在伊美国人的一切事物已交由该使馆负责。一路上,她越想越生气。这一次,她没有忍,而是任由怒火燃烧——怒气燃烧总比精神崩溃好得多!太阳穴的抽搐反而令她心安起来,怒火反而令她思绪明朗,坚定了她的决心,引导着她采取行动!

没想到去德黑兰北部使馆的那段路并不长,离萨梅迪家也不远。使馆大楼气势恢宏,前面有极具现代风格的几根柱子,与白宫略有相似之处,但和德黑兰的大多数高档建筑一样,它的周围也竖着几堵高墙。寒冬渐逝,雪白的墙壁反射着耀眼的阳光。

走近才发现使馆的“涉外事务”部门在几个街区之外的另一栋楼里,于是她走向那栋与恢宏的使馆楼极不相称的混凝土小楼。门口有栅栏围着,一个身穿德黑兰警察制服的男子守着大门。她按了一下墙上的电子门铃,一个冷冰冰的声音问她有何贵干。

“我想找个人,帮我回美国。”

门开了,安娜赶紧进去了。一阵粗略的搜身之后,一男子用口音极重的英语问她要护照。

“我……没带上。”

男子皱了皱眉,打量了她一番,接着显然是认为她没什么问题,就带她沿走廊到了一间小办公室门前。他敲敲门,走了进去。安娜在走廊里等着,屋里有人说话,声音很低。过了一会儿,那人招手让她进去,然后关上门出去了。

一个男子坐在毫无特色可言的办公桌后;他面色蜡黄,头发稀疏,大腹便便,戴一副金属边框眼镜,似乎因工作繁重而心事重重,急需休假调养。

他清了清喉咙:“早上好。我是彼得·多伊奇。请问您有什么事吗?”他的口音也十分浓重,不过安娜听出来那是瑞士腔。

“早上好,多伊奇先生。我是美国人。我在伊朗待了一年左右,现在想回国,越快越好。”

“你是嫁了伊朗人吗?”

她点点头。

“有孩子吗?”

“没有。”

“知道了。”他又轻咳一声,“没就好,有了就麻烦啦。可即便如此,我也帮不了太大的忙。”

安娜叉起双臂。这人语气很干脆,几乎算得上机械,仿佛这话已经说了上百遍。“可我还是美国人啊。”

“没错,在美国政府看来,你是美国人,可伊朗政府并不这么认为。”

“这话什么意思?”

“你从结婚那一刻起就变成伊朗公民了。”

“不对,我有双重国籍。我……我的美国护照还在。”

多伊奇摘下眼镜,打开桌子抽屉,抽出一条手绢,擦拭着镜片,然后将眼镜戴回,说:“伊朗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与伊朗人成婚的美国人都被看作是伊朗人。你从结婚那一刻起就变成伊朗人了。只要你身在伊朗,就会被当成伊朗公民对待。”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意味着根据伊朗法律——尽管你仍然拥有美国国籍——你必须凭伊朗护照出入伊朗。”

“可我没有伊朗护照啊。”

“那你可得弄一个了。”他停顿了一下,“你是在这里结婚的吗?”

“这里一次,美国一次。”

“如果你是在伊朗结的婚,那么成婚之时,伊朗官方就会没收你的美国护照。你丈夫没告诉你吗?”